首页 -> 2006年第1期

对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点反思

作者:贾天然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一条最重要的教学原则,是否认真贯彻这一原则,既关系到思想政治课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也关系到本门课程的活力和生命力。从现状来看,教师也确实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无论课堂教学还是考试内容,都要联系大量的社会现实尤其是时事热点进行分析和讨论。尽管很多教师自认为是在努力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学生,仍然有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空头理论,不欢迎这一门课,使思想政治课教师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产生这种情况,我认为应从三方面探讨问题的症结。
  
  一、“理论”本身即教材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没能很好地把握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结合
  
  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是辩证统一的,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理性沉淀物,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总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历史地统一的。然而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虽然经过几次改革,但总体上仍然以科学世界为指南,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脱离。首先,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无论是哪一门课程,仍然偏重于内容的理论化、系统化,而与学生生活世界相去甚远。其次,教材内容只是按照逻辑顺序排列,而对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身心特点缺乏考虑。例如,经济常识的第一课是商品和商品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商品,这样的编排,单从阐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严密性要求来看,应该说是正确的、无可非议的。但是从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来看,这样的编排却显得不合理了。因为在高一年级经济常识的全部课程内容中,第一课是理论抽象性最强、理解难度最大的一课。这样,使进入高中校门的高一新生,在刚接触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初始阶段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第三,在教材内容的具体语言阐述上,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基本概念、原理和问题的理论浓缩和简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是大量的概念、原理,进行的只是单一的抽象思维。由于缺乏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轻松活泼的文学描述,使学生无法产生丰富的想像,艰苦的字斟句酌抹杀了阅读的愉悦,也抹杀了探讨的驱动力。
  
  二、我们联系的不少“实际”既大且远,同样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
  
  多年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联系的“实际”很多是一些大而远的问题。所谓“大”就是国家大事、国际大事、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例如,国企改革、三农问题、积极的财政政策等等。所谓“远”就是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将这些大且远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析讨论、试着解决,有的让学生不知所云,摸不着头脑;有的表面看起来学生也能洋洋洒洒下笔成章,其实不过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理性认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积累,人的认识是不能达到理性认识层面的。那些大而远的问题,学生由于缺乏具体的生活体验,因而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真知灼见,结果只能是照着书本抄、照着资料抄、照着老师讲义抄。然后就是背,为了应付考试背书本、背资料、背老师讲义,从而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和激情,使思想政治课教学既达不到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智育目标,也达不到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学生爱党爱国之情的德育目标。
  我们在联系实际问题时,国家大事要联系,大政方针要联系,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具体联系什么?应该怎样联系?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求?这些都是不能够脱离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生活体验的。
  
  三、在理论与实际的具体联系过程中,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理论与实际成为互相分离的两张皮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环节上。其一,在学习教材内容时,结合实际来印证、体会、理解教材中所阐述的理论观点。其二,运用所学的书本理论来分析说明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三,通过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情感和意志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或改变,并在自身的行为和实践中体现出来。在这三个环节的处理上,教学中存在着“三重三轻”的不良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使理论与实际成为互相分离的两张皮。
  第一,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精心搜集了大量的现实材料来说明、印证书中的理论观点,但往往在上课时教师高谈阔论,学生无精打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只注重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探究是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基本学习方式,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考察、实验等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展开学习,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中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古语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学生的学习是站在前人成果的肩膀上,并非任何知识的获得都要经历自身的实践,但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现个人智慧,无疑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第二,重作业训练,轻社会实践。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面。但在教学中,所谓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让学生做大量的习题,尤其是分析说明题之类的题目。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把答案回答准确完整,从而提高考试分数。这种纸上谈兵式的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对题目做得越多,越有一种“空对空”的感觉。当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训练并非没有必要,但更应重视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拟定一定的课题,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真正感觉到思想政治课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第三,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轻对学生价值观、态度和情感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之一,它对学生价值观、态度、情感的形成和影响应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长期浓重的应试教育社会氛围中,我们往往忽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在评价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时,往往把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把考分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而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等却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价,由此造成学生言行不一、知行分离,难免使人对思想政治课产生“空头理论”之感。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课要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材内容需要改进,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转变,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的评价机制要改进。要让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出发,并最终落实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作者单位:浙江浦江县中山中学,322204)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