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在活动中体验 在体验中建构

作者:姚继琴




  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教师播放动画故事。
  2.在儿童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反思:“问题是探究的源头”,通过创设儿童热爱的现实的故事情境,旨在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诱发儿童生产问题意识,激发儿童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为学习新知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观察探究,主动建构
  (一)引导观察,合作交流
  1.本位观察:出示玩具恐龙,你们知道都有哪些恐龙?老师手里的这只恐龙是什么样子的?
  生:背上有尖尖的刺,有红红的眼睛,锋利的牙齿,尖尖的爪子。
  生:张开大大的嘴巴,很恐怖,很凶猛。
  2.学生分组观察: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恐龙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从正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拍摄的恐龙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生:我看到了正面,它有尖爪子和粗粗的腿。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请看到正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后面的站起来。
  没有站起来的同学,你们看到的是哪一面?相同吗?
  (2)换位观察:
  要求: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顺时针方向(教师手势表示)走到本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恐龙的形状和刚才的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恐龙的哪一面?为什么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学生讨论交流)
  引导小结: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恐龙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师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恐龙?那你们就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恐龙吧!
  学生交流看到的是什么部位。
  (4)想象推理: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谁看到的就在书本图片下面标出谁的名字。(课件订正)
  想:如果小明的对面还坐着一个小男孩,他会看到什么形状的恐龙呢?
  (5)小结反思。刚才我们是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的?你有哪些收获?
  教师:刚才我们观察了恐龙,想不想到恐龙世界去参观呢?(课件出示恐龙图片)
  情感交流: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想对恐龙说些什么?
  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恐龙?由于自然的原因,恐龙已经灭绝了,可是还有一些动物也快要灭绝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反思:采用学生喜爱的玩具恐龙为素材,通过三个层次的观察活动,即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全面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恐龙的样子是不同的。由实物到图片,形象直观,遵循了儿童由浅入深,由直观感知到建立表象再到抽象模型的认知规律。接着让学生欣赏恐龙图片,激励学生爱护珍稀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达到和谐发展。]
  (二)自主观察、合作探究
  1.活动一:观察水壶
  (1)自主观察:用刚才的方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桌面上的水壶,并与同伴交流。(可以用笔画图、用语言描述、用动作表示等),请小姐代表上台交流。
  (2)判断推理。出示三个小朋友观察的画面,用线连起来。
  (3)启迪反思:你们在判断时觉得哪些比较容易?哪些判断有困难?你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伙伴合作解决,有困难的可以找别人帮忙。
  2.活动二:自由观察
  (1)请小组选一件你们喜欢的玩具放到桌子中间,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进行自由观察。
  (2)汇报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3.直接判断
  做课本练习题。
  [反思:通过创设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如自主观察水壶,自由观察玩具,直接判断猜测,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使学生认知、思维、情感和谐共振。]
  
  三、问题解决,拓展应用
  1.猜测辨认(游戏)
  (1)出示台灯的侧面图,水瓶的俯视图、电视机的背面图等,学生根据图片大胆猜测,并说说分别是什么物体的哪个面。
  (2)屏幕显示正确的物体。
  [反思:富有挑战性的猜图游戏,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储备,带来了学生个性化的、富有创意的思维活动,引来同伴与老师的喝彩,使学生关注的不再是标准答案,而是活动本身带来的成功的体验,课堂由此而变得充盈。]
  2.实践应用
  (1)观察雕塑图片。
  我们学校的雕塑漂亮吗?它像是什么? (银色的风帆)有什么意义呢?标志着同学们乘风破浪、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祝愿同学们能乘载理想的风帆,在知识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2)迁移拓展。
  如果有多个物体组合起来,你还会观察吗?请课后实践,把你的发现与同伴交流。
  [反思:由室内向室外扩充,由教材向生活世界拓展,就把孩子求知的目光引向书本以外广阔无边的知识海洋,学生研究和观察的兴趣变得深远。在这样的应用过程中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一份知识的行囊,更多的是智慧的启迪。]
  
  教学反思:
  
  一、联系实际,激活经验——凸现活动情境
  《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观察恐龙(引导学生获取初步的观察经验与方法);观察水壶(学生自主活动,合作交流,主动建构);观察玩具(自由观察,拓展经验);猜测判断(问题解决,学生在猜想、分析、推理的过程中建立模型);实地观察雕塑等,通过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赋予丰富多彩的、有趣的、生动形象的情境之中,便于激发儿童学习的内驱力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发现发展知识的人三者有效的沟通。
  
  二、丰富体验、激励成功——唤起人文情感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职责被赋予新的内涵。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已成为教育中重要的使命。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下,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以及学生和教师共同活动的生命历程。因此,课堂上首先要多给学生以人文关怀,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都会使学生受到一种爱的鼓舞,得到一种情感的体验。其次,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案例中收集了丰富多彩的“恐龙图片”;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存环境的情感,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关注生存空间、关注自然和社会,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三、关注差异、鼓励创造——实现互动生成
  一堂课的丰富性大多源于它本身的生成性。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方式及文化环境千差万别,学生掌握知识的意义也有差异,这就是创造学习的源泉。在案例中,学生对于“根据物体某一个面的形状猜一猜可能是什么物体”这一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激活了学生的“原生资源”,促进了“创生资源”的形成。学生大胆猜测、创造性地想象,让课堂在动态生成中掀起高潮。
  (作者单位:湖北襄樊第一实验小学,44102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