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让学生在英语课后任务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作者:戴佳敏




  新课程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使他们在课堂内外体验到学习英语的乐趣。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仅靠每天45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相当一部分的英语学习任务是通过课后任务来完成的。课后任务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因此,我们在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同时,也必须开展对课外作业创设的研究,使之与课堂教改相适应。如果将英语课堂比作学生一顿美味的“法式大餐”,那课外作业就是他们的“饭后甜点”。如何让“饭后甜点”变得美味可口又丰富多彩,对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呢?这就促使我们想方设法设计形式多样化的英语课外作业,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适应他们多层次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际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在这方面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获得了一些成功。
  
  一、英语课后任务的内涵
  
  课后任务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外作业是有区别的。人们往往将传统意义上的作业视作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手段,而不是作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发现和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方式。而课后任务则可以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环境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真实的语言,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感受成功的心理体验。传统意义上的作业类型单一,不是抄抄写写就是做练习册,它不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与学生智能的均衡发展。英语课后任务的创设是从多层次、多角度人手,以期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传统作业注重有固定答案的客观化作业,轻视学生自由应答,自由发挥。而英语课后任务则是主观性或开放性作业,学生可以在课后开展一些与课堂内容或现实生活有关的语言实践活动,如到图书馆找资料,网上下载信息和开展社会调查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英语课后任务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意义至上,使用至上”的原则,要求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解决某一交际问题,完成某种任务,这个任务必须是具体的,要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文化,能引起学生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教师在创设课后任务时,应首先考虑这些问题:(1)课后任务是不是真实或相对真实,并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的学习动机能否被充分激活?(2)除了语言学习功能外,课后任务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3)是否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在班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语言?
  
  二、英语课后任务的类型
  
  我从2003年下半年至2005年上半年实施英语课后任务的课题研究,时间的跨度为两年,涉及两批不同年龄段学生(初三年级和预备年级)和不同版本的教材(普通教材和牛津英语教材)。所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后任务,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令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学习的主动性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1.设立开放性任务,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设立开放型任务的基本步骤是:发布任务→列举讨论→整理→比较→归纳→课堂汇报。例如:初三课本中“Shaking Hands”这一课主要涉及的是中外各国文化的差异。因此,在教授这一课后,我布置了一项英语课后任务“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和探讨”。学生们根据这一主题,进行思维发散,打开研究思路,列举了很多东西方文化中的不同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热烈讨论。这些差异可归为五大类:
  (1)具有文化特征的形象和标志,如建筑特色、地域风貌、节日传统等。
  (2)具有文化特色的实物,如纪念品、货币、照片、报刊、邮票等。
  (3)东西方人不同的日常生活模式,如见面时问候方式、餐桌礼仪文化等。
  (4)了解东西方文化传统,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尴尬场面,如不同的送礼习俗、上门拜访的方式等。
  (5)深入探讨价值观及对事物的看法,如不同的思维方式,谚语中体现的价值观,对某一社会问题或国际问题的看法。
  学生在课后任务活动中,从各种渠道和媒体查找资料,自己动手设计调查表,拜访曾出国留学工作的家长,或直接在英语角和外国人交流。经过两个星期的准备,学生在英语交流汇报课上纷纷拿出了自己的作品。有的小组拿出了PowerPoint演示文稿,有的表演英语小品来帮助同学们理解。
  在整个课后任务的活动过程中,学生通力合作,表现出自己的能力而且为此而感到骄傲,这种成功体验在单纯的语言操练中是不容易获得的。同时,学生们的知识应用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了发挥和加强,教师也从中感受到了压力,因为学生掌握的东西有可能是老师未知的。
  2.开展主题型任务,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主题型任务展开的基本步骤是:设定一个主题→讨论分组→组内开展实践活动→课堂汇报。比如在教We Must Fight Pollution一课时;我结合上海申博成功的喜讯,设立了主题“Better City,Better Life(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学生们从水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各个角度参与讨论,组建小组,从生活中获取第一手的资料。
  我们的学生就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未来主人,他们从小生长在这里,对上海有很深厚的感情。学生对这个主题极其感兴趣,他们在完成课后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潜能,出乎老师的意料。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感悟上海的变化,丰富了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与此同时,随着对上海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以前,学生们仅仅为自己是个上海人而骄傲,现在,上海即将在2010年召开世博会,“我能为上海做些什么”成了学生们考虑的问题。学生们在英语课后任务中学习和成长,这正符合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
  3.安排层次性任务,对学生因材施教。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正确对待这一差异,不要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个学生,那只会增加他们的焦虑感,造成“拔苗助长”。所以,在设计课外任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上、中、下三个层次来设计,考虑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在学习了牛津教材6A中Festival in China这一单元后,我设计了三种不同层次的课后任务:第一类是在图片上画出你最喜爱的一个节日,并在图片下方用英语作简单介绍;第二类是制作中国节日的小册子,用英语介绍节日的风俗习惯及自己的感受;第三类是与同学组成小组,合作表演英语小品,在小品中表现节日的特色和来源。值得—提的是,布置这样的课后任务,教师不能硬性规定哪些学生做哪类课后任务,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其积极性。要让学生自主选择,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到“我能做,我会做”,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对英语课后任务的反馈
  
  在每学期英语课后任务结束时,为了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我都会对学生做问卷调查。具体是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解:(1)你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你认为在完成课后任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3)你是否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体验到战功的喜悦?(反馈情况见如下统计图)
  从以上反馈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确欢迎新颖多变、贴近生活的英语课后任务。在完成课后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容易看到学习英语的价值,有利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完成课后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看到成绩,体验成功,有利于激励学习积极性;在完成课后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感觉到自我的不足之处,启动不断学习的内驱力。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南洋模范初级中学,20003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图表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