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对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邵 英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但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深化语文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力。于是,探索语文审美教学便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一方面,语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联系。即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贯穿美育,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得以实现。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80%的课文是中外文学名作佳篇。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不仅展示了崇高的美的艺术境界。美好的艺术意境本身又增强了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为此,语文教学与美育的有机结合,既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又能使他们更深刻地领悟作品中高超的写作技巧,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试想,如果语文教学中不作审美启发引导,只作理论性分析,充其量也只能说是完成一些知识性教学任务,根本无法实现语文教学的文学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另一方面,中学美育的实际情况,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将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由于中学美育任务只能交给音乐和美术学科去完成,而这两门课程的学时实在太少,实难起到完成美育任务的主要作用。语文作为中学主要课目,其学时一般占到全部学科总学时的30%左右,且内容又集中了深度和与广度的美。可见,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也应成为中学美育的重要途径。
  
  二、实现语文教学审美化的途径
  
  对于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审美教育,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明确美学基本概念与范畴。
  在语文日常教学中,无处不存在审美,这种美是“活”的,这个“活”即来自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又来自教师的创造性。为此,作为教师就必须放开自己的思想,善于去发现美。拓展审美教学领域和范围。当然生活中的美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丑恶、荒诞,就没有善良、美丽,我们开展审美教学,就应帮助学生了解和审视生活的千姿百态。既要识别美,更要区分丑。另外,作为教师还要注意审美教育的形态特征。叶朗《现代美学体系》中提出了“体验性、娱乐效果,以及自发性和主动性”三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借鉴这个观点。为了体现体验性,我们要注意运用各种手段营造审美情景:为了体现娱乐效果我们要注意教学的民主和互动:为了发挥自发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把自己定位为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在美学领域,这些审美教育形态理论也是没有定论的。所以,美学形态特征要纳入教师教学的考虑范围。但是具体的特征要教师自己把握。再有,审美教育的核心是追求一种艺术的人生,艺术的生活,它不是一种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它要使人们以艺术化的眼光看待人生,理解人生,是一种人生教育,我们应站在一种人生哲学的高度来看待它。
  
  2.改进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过程审美化。
  教学过程审美化体现了教学的动态美。它要求按照教学发展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审美化,产生教学美育心理效应。具体来说有几点:
  首先,运用灵活的教学艺术手段,把学生领入美的殿堂,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和想像,进而去探讨和体验美。比如,朱自清的《春》,这是一篇别具韵味而富于艺术魅力的散文名篇。在教学中。我们可先利用录音带范读,在优美的朗读中把学生引入文章中描写的艺术氛围中,然后放映有春天景色的录像及名诗名句。让学生去品味。然后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的诗句、名句,把个人对春色的体味在课堂上说出来让全班赏评。这样学生的心灵就会在这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受到春之美的熏陶,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描写的意境,深刻地体会了文章的主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审美情趣。
  其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即提高识别美丑的能力。实际生活中,美与丑总是形影相随。而引导学生识别美与丑,提高鉴赏能力则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所讲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当我们明白了建国初期,农村经济一穷二白,创业艰难的特定环境,我们对柳青笔下的梁生宝“五分钱买一碗汤面”、“车站过夜”、“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用”就不会感到可笑,对梁生宝近似吝啬的举动就会肃然起敬,并能从中得到教育。反之像莫泊桑笔下的玛蒂尔德,这样一个醉心于过上层社会生活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作者对其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进行了巧妙的讽刺。如果我们忽略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青年学生就容易对玛蒂尔德所向往的奢华生活产生共鸣,对她在舞会上的成功表示羡慕,对她丢项链、赔项链表示婉惜,这就达不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识别事物美丑的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展开联想、思索、分析、判断。总之,学生的鉴赏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使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和分析,进一步领会作品所蕴含的意义。
  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想像力。教学中我们把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再造想像力,就能唤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从而锻炼他们的审美想像。比如,在《观沧海》一课的教学中,就可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想像:公元207年,时值曹操北征乌桓取得胜利,中国北方的统一局面已实现,南下统一的宏图已在描绘之中。诗人登上碣石,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浮想联翩。而此时此刻.最能表达诗人心潮澎湃、豪情横溢的诗句,惟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其实诗人是以大海自比胸怀,诗人的豪迈之气自景物描写之中隐隐透出,诗人的远大抱负也隐含其中。通过这样引导学生的想像,大部分学生都能把握诗的感情色彩,进入诗人当时的情境,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领略诗人当时的英雄气概。
  
  3.精选教材,使语文教学内容审美化。
  教学内容审美化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求知欲,也关系到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它是教学审美化的基础。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史传诵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人格美、生活美、景物美、语言美、形式美、艺术美等,特别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美,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十分丰富而且气象万千。这些佳作所蕴蓄的审美信息为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化的形成奠定了内容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像导游一样,既引导学生领略课文结构精美缜密之美,又有意识地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段,“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引导学生细细咀嚼词语在一定语境中意义、范围、程度、色彩、情味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体会作者推敲斟酌的艺术匠心,深入到作品描绘的美好境界中去领会教材所蕴涵的思想美、形象美、情感美。比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一诗,我们可引导学生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与其同义词“望”进行比较品味:“见”是不经意而见,表现诗人田园生活的悠闲自在;而“望”则是有意而望;着一“见”字,境界全出;置一“望”字,则神气索然。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美的范畴, “华丽细腻”固然是优美的典范,而“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荒诞”其实也是一种审美。只有达到这样的深度和力度,才能真正收到审美教育的效果。
  总之,语文审美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其研究领域是非常宽广的,况且“教无定法”。故此。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多作积累,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审美化的高度。
  (作者单位:浙江淳安电大教师进修学院,311700)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