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政治新课标和高考新模式下课堂教学的“一二三”初探

作者:陆炳强




  政治学科已推行新课标,广西从2005年开始也实行了“3+小综合”的高考新模式,这种新课标和高考新模式的特点是突出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厚度、解题思维的巧度和敏度、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度,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具备较强的学科知识和整合能力,要培养敏捷的思维创新能力。要锻炼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面对这种新模式、新课标、新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和培养目标、新的教学技巧。要实现这“四新”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必须坚持做到课堂教学的“一二三”,即,课堂教学要明确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实现两个转变。培养三种能力。
  
  1.明确一个新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
  
  政治新课标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是高考模式改革的根本原因。所以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要改变长期以来只片面强调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念,确立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要为学生的今天负责。更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做到今天的一切都是为了明天。要真正落实这么一种教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实现“两个转变”。
  
  2.要实现两个转变。
  
  政治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全体性、全面性、发展性、主体性和开放性。要达到这种要求。教师一定要改变以前那种“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要实现我们教师苦教要苦在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施教、提高教学水平上.从而引导学生苦学要苦在磨炼坚强意志、掌握科学学习方法上.学会思考、学会创造上。归纳起来最根本的是在教学评价机制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上。
  (1)教育评价机制的转变。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评价要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模式;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为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更为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在评价功能上要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二是评价内容要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发展的潜能;三是评价技术要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四是评价主体要从单一转向多元;五是评价的角度要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六是评价方式要更多地采取诸如观察、面谈、调查、发表演讲等开放的多样的方式,而不仅仅依靠笔试结果。
  (2)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要灵活运用新教材,有所教有所不教,一切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为宗旨:二是从重教法到学法的转变,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三是从让学生被动回答问题到敢于提出问题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四是从让学生“学后做”到“学中做”的转变,使问题在课堂得到及时解决,新知随时巩固,在解决问题和巩固新知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这“四个转变”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实施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来实现其生动活泼高效地提高:要求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3.要培养学生三种能力。
  
  (1)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即培养学生将学科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种学习的智慧,是教学过程的升华。现在很多学生往往被束缚在学科性知识的表层圈子里.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给他们自我“转化”的环境。给学生留有四个余地:留有主动思考的余地、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留有随时巩固的余地、留有亲身体验的余地,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向自己积极主动求发展的转变。
  (2)培养联系能力。即培养学生用自己所具有的理论知识联系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能力。通过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学习、自主研究、自我发展,把在课堂所学的“死”知识内化成他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使他们自己能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3)培养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上不要让学生“死读书”和“读死书”,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学会质疑,善于质疑和学会释疑,在质疑和释疑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动态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的“转化”能力和“联系能力”,最终内化为“创新能力”。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根本所在。
  (作者单位:广西南丹高中,5472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