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培养学生豁达的心胸
作者:陆如赋
凭着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觉得这两个学生的表现不是个别现象。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深入思考这一现象,即如何培养学生豁达的胸怀。
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青少年学生在学校里,从教室到宿舍,两点一线,近于封闭的活动范围,机械枯燥的学习,升学的压力,使他们难以喘气。社会上,拜金泛滥,享乐主义被奉为时尚,利己行为处处可见,社会公德水平下降,种种的不和谐,影响着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标准。如何去教育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积极而豁达地处理生活中的麻烦和纠纷,这是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要让学生知道,在当今社会中,占主流的不是阴暗、不谐的一面,而是进步的、文明的、高尚的一面。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学习、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
第二,要教育学生善待自己,善待生活,知足常乐。如果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总感到满意,那么,他们就会乐于学习,热爱他所处的环境。如果不是这样,由于种种原因.如盲目以为自己长得丑、不够聪明而羞愧,甚至把学习、生活看成是负担,导致的必然是恶果。
第三,要教会学生自我调节的办法。在当今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人们常会遇到失意的困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怎么办呢?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还是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摆脱失意的困扰,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遇到这类事情时,能够适时地教给他们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
比如有的学生脾气暴躁,稍不如意,就“头顶冒烟”。作为教师就要教会他“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即用传统道德修养中“退一步想”的方法来自我调节。可以给学生讲这么一个故事,清朝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在修治府第时,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吵。双方都倚仗自己家中有人在朝为官,互不相让。当地官员惧怕各家势力,无法公断。张英的家人给他写了一封信,让他出面表态,张英接到信后,作诗一首答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到信后。立即让出三尺地,以示不争。对方知道此事。也觉惭愧,也让出三尺地,于是历史上就有了“六尺巷”的佳话。这一故事告诉后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是难免的,如各不相让,就会引起争吵,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如双方互谅互让,就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自我调节的办法多种多样,应该因人而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引导他们学会化解矛盾,消除心理障碍。
第四,要教导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做一个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做一个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人。告诉学生,要做到这一点,不是短时间能奏效的,要积以时日。要循序渐进。报上曾登过一个优秀售票员的事迹,有一次她查到一位男青年逃票,按章罚他补票。男青年心里恨她,就把钱捏成一团,向她脸上扔过去。还说:“给你买棺材!”碰到这种事,我想一般人都会同这个男青年大吵一场。可这位售票员没有这样做,她坚持得理让人。倒是周围的乘客看不过这男青年的恶劣表现,纷纷起来指责他,使这位男青年无地自容。要提高学生的修养,还要教育学生多读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好书,多看一些好的影视作品,多听一些好的故事,多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邕宁区教师进修学校,5302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