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德育评价的缺失及对策
作者:黄立平
一、德育评价的缺失
1.学生德育评价参与主体的缺失:单一
目前的德育评价,无非表现为政治思想课的考试或考查,以简单的分数代替学生的德育评价;或者表现为班主任、辅导员篇幅短小的操行评语。无论是采用何种形式,学生德育评价参与主体缺少的是学生,形成了德育评价参与主体的单一。班主任或辅导员凭着对学生或深或浅或细或粗的印象进行德育评价,被评价者学生本人没有发言权, “任人评说”,即使出现不公正、不客观的评价,学生也只能忍气吞声,连申辩的权力、机会也没有。
2.学生德育评价方法的缺失:简单
我们目前的德育评价方法简单,主要表现在:(1)评价程序的公式化。总是以先德育后智育,再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顺序依次排列,仿佛放在最前面的就体现了重视一样。实际上真正引起评价者高度关注、重视的绝对是学生的智育,学生的分数、成绩。而德育之所以放在最前面,只不过是人们的习惯、一种固定的格式而已。(2)评价表达方式的单一化。此前,评价只是干巴巴的几点条条框框。在提倡评语“人性化、散文化、温馨化”的今天,则又一概成为了“描述式”,以散文的方式描述学生有代表性的细节或生活中精彩的片段,仍表现为一种简单化的趋势。(3)评价方法的简单化。班主任或辅导员掌握着评价的绝对话语权,基本上没有学生的“发言权”。
3.学生德育评价内容的缺失:模糊
虽然我们将“德育”理解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良知、情操、理想、信念……教育”,但是,具体到每一名学生身上,真正能说出其个性的,恐怕并不多。这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高度概括的操行评语,自然导致了内容的抽象、模糊。如:“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积极参加活动、积极锻炼身体”……这类评价,虽然表面有点“实”,却又实实在在“虚”,全是空话、套话。
4.学生德育评价方向的缺失:捧杀
综观近几年的评语写作,我们不难发现,操行评语的捧杀现象十分严重,正逐渐侵蚀着教师、学生心灵,令人担忧。人们听到的是令人美滋滋的“恭维话”。这类“恭维式”的评语,对师与生来说,皆大欢喜,但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1)这种无节制的扬优,虽然其中有鼓励、激励的成分和作用,但会使一些不明事理、难有自知之明的儿童少年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滋生出一种骄傲自满的心理,真以为自己了不得,这实际上是一种可怕的误导。(2)廉价的表扬,只会增强学生的心理脆弱感。 “恭维式”的评语,也许会使学生及其家长高兴,但长此以往,就失去学生接受“挫折教育”的机会。
5.学生德育评价理智的缺失:失衡
现行的德育评价,理性急剧退位,情感往往操控着写作的整个过程:情感化的写作理念,情感化的写作思维,情感化的写作内容,情感化的语言等。故此,评语写作自然难以实事求是,难以客观、公正。在理性缺乏的德育评价里,充斥的是情感,是私心,是名利,是狭隘,是偏袒。在德育评价的时候,或出于学校利益考虑,或出于自身功利着想,或从学生前途命运出发,情感起着主导作用,在德育评价的天平上,理性、客观、良心、职责等失去了其应有的分量,出现严重失衡。
二、德育评价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面对这种严重缺失、令人担忧的德育评价现状,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尽快从目前的德育评价定势中解脱出来,摸索出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就近期目标来看,笔者认为,需要解决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解决德育评价参与主体单一的问题
学生的培养,按道理来说,不应是某一位教师,而应是全体教师,包括所有任课老师、学校管理人员及后勤人员的共同参与、团结协作的结果。因此,德育评价不应该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而应是学校管理者、班主任、任课教师、后勤人员、家长、学生等所有人的事,应该有大家的共同参与。这样的德育评价,才会全面、客观、公正,才会引起全社会对德育评价的高度重视,才会真正发挥德育评价的作用。现实生活中,我们某些教师缺乏民主意识,喜欢搞“一言堂”,生怕评价“大权”旁落。还有少数教师认为广泛发动方方面面参与评价,费时费力,因而避繁就简。以上两种属于认识方面的片面性。要解决学生德育评价参与主体单一的问题,就必须从认识上正本清源,消除影响。评价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先由学生本人自我评价,然后,由学生互评,再由各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再邀请学生家长和学生所在居委会参与评价。这样的评价既全面,又客观、真实,能评出学生的“真相”。又真正将学生、教师、家长,即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衔接起来,互动起来,形成了科学的评价网络体系。
2.解决学生德育评价方法简单的问题
要准确、中肯地评价一个人,是件很难的事。要对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进行准确、中肯的评价,则更是难上加难。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性格,具有不同的爱好、特长,具有不同的文化知识,具有不同的家庭、社会背景等。即使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景,其个性心理、思想品德也有所变化、有所不同。对这些千差万别的各个方面,不能用一种评价方法,应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方法等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评价。只有这样的评价,才是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否则,就会一叶障目,或一俊遮百丑,有失公允。
德育评价方法不要公式化、定期化。不一定非得等到“一定时期”才加以总评,可采用单独交谈、网络交谈的形式进行评价,还可以班会、讨论会、团组织生活会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评价也不一定局限于“书面评价”,可将口头评价与书面评价结合起来。这是就德育评价的形式而言;就德育评价的方法而言,鼓励为主,少用或慎用批评,但不能忽视或抛弃批评;就表达方式而言,避免正襟危坐式的“冷面孔”,应以温和的态度,平和的口气,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写出“温馨式”的评语,以吸引和感化学生;就文体的运用而言,评语自然是应用文,但在写作中可写成为一篇小散文,一篇小议论文,或一首小诗等,使评语玲珑剔透。
3.解决德育评价内容模糊的问题
德育的内容很广,是一种长期而艰巨的教育工程,而德育评价也非一两场思想品德考试所能奏效,更非一两百字的操行评语所能概括。操行评语虽然不能全部准确地涵盖学生的思想品德,但我们可从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具体地再现学生的思想品德。如一次大额的捐款,或一次救人,或一次拾金不昧等。也可具体细化到:刮风下雨时的关上窗户玻璃,熄掉长明灯,关上长流水,打扫卫生等。这些事情虽小,却能小中见大,折射出学生心灵的美好,思想的纯朴,品德的高尚。学生这些鲜活的生活细节,是解决德育评价内容模糊的良策、良方。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平时和学生多接触,注意观察、收集材料。
4.解决德育评价方向失误的问题
十全十美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再好的学生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不足。尤其是当学生应该达到某种目标而尚未达到时,更应冷静、理智地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找出对策,激励其继续努力。教师应该克服恨铁不成钢式的急躁,避免暴风骤雨般的训斥。须知德育是无声的滋润,是慢慢的渗透,是循循的感化。德育评价应不急不躁,不温不火,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向教育终极目标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邵阳学院中文系,4220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