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浅论基础教育中薄弱学校的形成原因

作者:冉亚辉




  [摘 要]薄弱学校为什么还大范围的存在?纵观这些薄弱学校的历史,学校本身是一个答案,社会环境是一个答案,而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严重不足则是另一个无法回避的答案。薄弱学校的薄弱原因不只在于外在物质条件和环境,一定还有着其自身的原因。本文联系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对薄弱学校的形成原因作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薄弱学校 形成原因 基础教育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一部分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较差,设备设施落后,主要位于广大农村和城市郊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更是大面积存在,影响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是社会和教育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之一。
  薄弱学校为什么还大范围的存在,纵观这些薄弱学校的历史,学校本身是一个答案,社会环境是一个答案,而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的严重不足则是另一个无法回避的答案。薄弱学校的薄弱原因不只在于外在物质条件和环境,一定还有着其自身的原因。分析薄弱学校的形成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协调地推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促进社会的教育公平。
  
  一、薄弱学校及其一般特点
  
  薄弱学校,特指基础教育中学校综合教育教学水平低下、社会声誉度低、设备设施落后的学校。相对于当地其他学校来说,其社会形象和社会期望值较低,教育教学的整体形象较差。薄弱学校是一个相对概念,并无固定划一的评定标准,一般以一个地区的学校整体水平为参照物。
  一般而言,薄弱学校具有以下特点: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能力较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较差;学校内部管理效能低;学校教职工内部关系冷淡;学校存在一定的财务危机;学校生源质量较差、数量不足;学校社会声誉度低;学校内部成就感低;学校硬件设备设施落后。有学者指出,薄弱学校一般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校管理、生活质量等方面比较薄弱,从而造成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声誉不佳,进而又影响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学校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1]
  
  二、目前我国薄弱学校的存在范围极其消极影响
  
  事实上,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大量的薄弱学校,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更是大比例的存在。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薄弱中小学约占学校总数的15%~20%,这主要是就大城市的中小学而言,若从广大乡镇及农村中小学的情况看,薄弱学校占的比例更大![2]
  薄弱学校的存在有着巨大的消极影响。从教育层面上看,首先,薄弱学校的存在,造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大打折扣;其次,薄弱学校与其他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上的巨大差距导致基础教育中的就近入学原则面临巨大挑战。为了摆脱就近入学原则下的子女人薄弱学校的命运,富裕的家长出择校费将子女送入其他学校,而成绩较好的学生,不甘于接受低劣的薄弱学校的教育,或者被其他学校挖走,或者交择校费转入别的学校,这就导致了就近入学原则实施的巨大疑问:只有没有良好条件的学生才会遵守就近入学的原则进入薄弱学校就读,也就是义务教育中存在迫使教育对象凭金钱选择学校的大规模现象(薄弱学校普遍存在),这无疑是对公平教育的挑战。就近入学的原则应该是建立在学校水平大致相同的前提下的。
  从社会层面上看,薄弱学校的存在必然迫使当地居民对自己的子女从小学甚至于幼儿园开始竞争学业成绩,以逃避小学、初中、高中进入薄弱学校就读的命运,因为只有学业成绩优秀才能免掉高昂的择校费。这就决定了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一个良好的协调的平衡的发展平台,而代之以功利化教育,将孩子训练成考试机器而不得不忽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并且,有钱人的孩子能上好学校,上一代的金钱优势能转化为下一代较好的教育优先权,是因为金钱而不是成绩、智力等因素,这必然导致社会内部各阶层之间的敌视而导致社会消极因素的产生。从国家层次上看,大量的薄弱学校的存在影响大面积的国民素质,公民的受教育权事实上不平等,这对国家自身存在的价值将构成挑战。
  
  三、我国基础教育中薄弱学校的形成原因
  
  我国基础教育中薄弱学校的形成有着极为复杂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有着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大致说来,我国薄弱学校的形成有以下原因:
  1.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严重不足
  我国是一个生产力不发达、人均国民收入低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教育对象队伍极为庞大,截至2002年底,我国有各级各类学校117万所,在校学生3.18亿人。[3]巨大的学生队伍,巨大的学校数量,必然要求巨大的教育投入。但我国只是一个财政穷国,这就形成了巨大的矛盾。200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3491.40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1%。[4]财政投入经费比例居世界“后列”。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必然导致一部分学校的投入较多,成为重点学校,实现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任务,而另外的大部分学校只能投入较少的经费,经费的欠缺导致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落后和教职工的收入偏低,较差的办公设备和生活设施及较低的收入、较低的社会声誉度导致一般学校的精英教师向重点学校集中。重点更趋于优秀,一般学校则反向运动,在这一过程中,薄弱学校就逐渐形成了。从这一形势因素看,我国薄弱学校的形成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
  2.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是学校所处地区的教育观念。教育从整体上看对社会的影响是强大的,但具体到一时一地则往往是脆弱的。如果学校所处当地尊重教育、尊敬教师,并且能将此观念付之于行动,这将大大促进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学校借助外力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但如果情况相反,当地并不尊重教育,这将对学校的发展构成巨大的障碍。学生家长对学校教师的侮辱或者殴打就可能导致一所学校的长期衰败,这种情况极容易发生。更不用说当前一些地方将学校视为发不义之财的肥羊,经常到学校寻茬要钱,甚至借口环境、噪音、排水、征地等事向学校狮子大开口,这些事情将深深影响学校教职工的心理而可能导致学校走向衰败成为薄弱学校。
  其次是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同样教育设备设施和教师质量水平的两所学校,可能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发展前景。在城区的学校,有着较好的交通和其他便利条件,学校也因为可以通过择校费、校办企业等筹集大量资金用于教职工的福利;而农村学校的教师除了极为不便的生活条件外,收入上除了国家工资外没有奖金,在目前的我国,每个月仅凭700~800元的工资是难以养家糊口的。这必然导致农村教师从条件差的地区向条件好的地区流动,从条件好的地区向城区流动,从一般城区向发达城区流动。而处于这个流动链的最底端的大量学校必然因为师资水平低或者根本没有足额的合格师资而沦为薄弱学校。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