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学校常规管理中的低效透析
作者:严卫林
A篇: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近来一段时间,学生吃零食蔚然成“疯”,放学后吃,课间吃,甚至有同学受“惯性”的影响,竟然在上课时趁着教师不注意也偷偷地吃。学生吃谗了嘴,吃坏了胃,影响了学校卫生,败坏了校容校貌校风。为严明纪律,强化德育教育,德育处召开紧急会议,临时成立了纠查处,部署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严禁学生吃零食的“禁零食运动”。每天上午、中午、下午,一天至少三次到教室检查是否有吃零食的学生,根据各个教室纸篓内零食包装纸的数量给各班级常规管理打分。而且昼夜有人巡逻值班,一旦发现,“格杀勿论”,或通报批评,或处分,或罚款。开始几天,每天受处分的学生多达几十人次,课间,喇叭里“处分通报”不绝于耳。一时间,吃零食者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学生望而生畏,自然收敛不少, “运动”立竿见影,效果明显,取得了预期的阶段性成果。在成绩面前,纠查处麻痹大意,放松警惕,由原来的一天三查到一天一查,甚至不查,渐渐地将此事给淡忘了。看见风声已过,学生蠢蠢欲动,吃零食之风又死灰复燃,逐渐由“地下”发展到公开……
观察感悟:
由于每次“运动”都是草草收场,有始无终,学生渐渐摸透了纠查处的脾气和习性,掌握和看清了他们的底细,总结出了“规律”:每次“运动”大凡会“虎头蛇尾”,像“雷阵雨”似的,只要避过这风头,熬过几天,就保险平安无事。每次轰轰烈烈的“运动”,都只不过是短期行为,兔子尾巴长不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运动”中尽量不要“顶风作案”,挺过几天,过了风头,就可以照办不误,平安无事。
笔者认为,学校常规管理要突出一个“常”字,要经常抓,抓经常;要反复抓,抓反复;要持之以恒,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能虎头蛇尾,见好就收;不能意气用事,搞短期行为,否则时紧时松,辛辛苦苦取得的成果将会在顷刻间化为乌有,而且也会给学生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认为常规管理充其量是吓吓人而已,只不过走过场,一阵风,不可能善始善终,从而形成了错误的导向,削弱了学校常规管理的功效。
B篇:空头支票,有章不行
和杀“吃零食”一样,制止学生“吃饭打冲锋”是摆在纠查处面前的又一棘手问题,乱哄哄的情景大煞风景,有损“大德育”形象。为严明纪律,纠正学生“吃饭打冲锋”的习惯,纠查处想出了主意:凡去食堂就餐,必须排队,班长在前带队,副班长在后压阵,违者处分。为此,制订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发现有人不排队,或插队的,轻则通报批评,重则警告处分,并且不得评选当年度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不得入团。同时,把检查结果纳入班级常规管理总数之中,并和班主任的津贴挂钩。为了镇住和吓唬学生,还说,德育处每天将安排两个老师进行监督,要求学生毫不例外地自觉遵守,不得懈怠和麻痹。
由于这次“行动”来势凶猛,规定严格,并且与班主任的切身利益挂钩,所以班主任都十分重视,学生自然不敢有任何怠慢,普遍规规矩矩,走路谨小慎微,少有出格,各班两路纵队,鱼贯而入,整齐划一,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人称赞,个个叫好。由于普遍纪律较好,所以纠查处也放松了警惕,就连所谓的值班老师也没有安排。有时,偶有几个胆大学生违规,纠查处的老师也似见非见,漠然视之,既不教育也不批评,更没有兑现所谓的“通报批评”和“处分”,其他同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认为反正老师的规定不算数的,只是吓吓人而已,于是纷纷模仿。同时,学生即使违纪了,也没有扣班级常规管理的分数,渐渐地班主任也就不再重视了。就这样,好景不长,就餐纪律又每况愈下,不日,学生又你抢我夺,你拥我挤,奔跑着,叫喊着,像脱僵的野马,奔涌而去,而此时纠查处的教师却将所谓的规章制度束之高阁,丝毫没有落实,根本没有兑现,实为空头支票而已。
观察感悟:
制定规章制度是管理的基石,是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第一步。然而,建章立制毕竟只不过是第一步,真正关键的还在于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战斗力”。要做到科学有效的管理,就要动真格,要照章办事,执法必严。要言必行,行必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既然制定了制度,就要不折不扣地按照既定的制度办事,以体现制度的严肃性,这样的管理才会有效,否则,一旦管理“失真”,就会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产生严重的负效应。
在学校常规管理中,如果感情用事,只热衷于建立制度和措施,而却不照章办事,无视制度的存在,说话不算数,言而无信,或雷声大,雨点小,就会导致教育效果的低效,甚至无效。外资企业成功的一个秘诀就在于对标准的坚持,标准要么坚持,要么不做。其实,制定的制度不执行,就无异于重演了“狼来了”的故事,久而久之,使人觉得反正不会来真的,吓唬人而已,从而削弱了制度的严肃性,学生就会更加有恃无恐,以后再出台新的制度和措施时,就会不再重视,甚至视作儿戏。
(作者单位:江苏吴江市南麻中学,215226)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