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体育新课程实施中“过度现象”透视

作者:高胜光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努力实践着体育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等都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可以说,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学带来许多盎然生机。但由于我们教师认知的偏差,在参与课改实践进行课堂教学时,常常容易出现“过度现象”,影响了体育新课程的健康发展,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思考。
  
  一、过度在每节课中都强调全面的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模式,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育新课程标准设计的学习领域目标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领域目标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于是我们有的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每一节体育课都体现5个领域目标,就不管是哪一课时,都加上5个领域的目标,甚至再将这5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分解成更多的子目标,企图在一节课全部实现。
  事实上,体育新课程中强调的是学生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从而达到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也就是说“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只不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是外显的,是每一节课、每个单元必须完成和要掌握的外显知识技能和学习目标,是可以传授和检测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更多的是隐性的、不可量化的。它既不是通过硬性的讲授来实现,也不是靠某一节课来完成,而是渗透在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领域,循序渐进,并贯穿于体育课堂学习的全过程。
  所以,5个领域的目标不一定在每节课当中都涉及,目标的确定应做到有主次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目标时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基础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合理设计一些运动项目,再结合该项目的运动特点,设置符合学生实际的水平目标,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注,当成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自觉的教学行为,通过师生交往、生生交往,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的体验,生命的感悟,人格的成熟。
  
  二、过度运用自主学习方式
  
  新课程关于“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的提出,强调了学生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认和尊重,强调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探索方法,解决问题。但是,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堂却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课堂整队、准备活动、组织队形调度等全由学生负责进行;每节课分给各小组部分器材,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器材进行小组“自主”练习;学习一项运动项目或技术时,简单讲解示范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等等。
  “自主学习”不是学生“自己学习”,不是不要教师教。由于学生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主体,他们已有的体育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一切都围着学生的“自主”转,一切都由着学生的“天性”和“本能”来。而是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朝什么方向发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主要取决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因此,那种让学生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爱怎么学就怎么学,能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的做法,实际上是放弃教育职能的表现。
  因此,对待自主学习方式的运用,要根据体育学科特点,处理好传统接受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优势互补。由于体育学科主要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学习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知识来达成课程目标的,所以,接受性学习仍将在学生课程学习中具有一定作用。其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要注重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这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三、过度轻视运动技能教学
  
  在体育新课程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对运动技能教学忽视现象较多,在运动技能教学中过多让学生“自主学习”而缺少必要的指导,对运动技能学习质量要求不高,甚至缺乏明确的要求。有的教师忽视了学生必要的技能教学和体能的训练,体育课上只求学生动起来,不求掌握技能;只求走过场,不讲求技能的提高;只求欢快,不求身体练习的负荷实效,把技能教学进行“简化”,降低到最低程度,有的连“蜻蜓点水”都算不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新体育课改只注重主体教学、快乐教学等,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游玩课、活动课,这是对新课改认知的严重误区。另一方面,这种错误认识还有可能导致体育教师的教学惰性,久而久之,会使许多体育教师失去真本领,失去我们赖以生存的能耐。
  体育新课程标准明确强调:(1)运动技术学习是学生保持体育课程学习兴趣的基本前提之一;(2)运动技术学习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能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手段;(3)学习运动技术的过程既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也是学习领域中核心和主体部分,是实现其他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体育新课程所倡导的是“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由此可见,首先,新课标并没有否定技能教学,而是给了技能教学一个更合理、更重要的定位。再者,体育课程教学之所以称之为教学,就是因为它有“教”又有“学”,没有了“教”的学,是失败的教学。第三,体育活动是以运动技能的储蓄为基础的,一个不掌握任何运动技能的人不可能有什么正确与成功的运动体验,不知道自己该练什么,更不知道该怎么练。所以体育新课程技能教学应是主要教学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讲,非但不能“淡化”,有时反而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去“强化运动技能教学”。
  
  四、过度运用教学评价手段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应该做到: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科学化、评价方法合理化,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施体育新课程中,一线的体育教师由于在评价方面没有成功操作方法可以借鉴,不同的学校采用不同教学评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对探索新课程改革实施,本身无可厚非,但由于对评价理念上存在认识深度不够,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评价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确定学习评价内容不合理;二是评价方法标准不科学;三是评价形式为形式而形式。表现在评价内容没有摆脱过去体育成绩考核内容,运动项目成绩测试、课堂表现、课余体育锻炼和活动出勤情况仍然是评价的主要内容,并且确定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也各不相同。有的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作为体育学习测试内容;有的为了体现学生自评、互评,在体育课上印发学习评价表,让学生带笔进行评价,同时在学生互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反而产生一些问题,体育课变成看不懂的体育课;有的课堂上为体现激励, “好”、 “你真棒”等简单而又笼统的表扬方式变成了一种“表扬公式”,公开课、展示课、研究课上的“星级标准”、 “小红花”等奖励充满课堂,更有甚者送给学生笔、本、球等学习用品、运动器材等等。
  体育新课程课程目标主体取向评价的提出,更加强每一个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反省意识和潜力”。因此,我们可以确定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学生学习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只有把过程和结果合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好的过程就会有相对好的结果,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机能和体能、技能等在不同程度上确实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才能真正激活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与爱好,才能让学生的身心真正获益。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实验学校,2238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