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赏识教育”的困惑与反思

作者:周月娥




  近年来,“赏识教育”已成为不少家长和教师竞相采纳的教育方式。但是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赏识教育”本身固有的种种缺陷以及老师和家长们流于表面或失之片面的理解,使“赏识教育”日益变形和变味,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困惑与反思——
  
  困惑一:“赏识教育”就是灵丹妙药吗?
  
  在有关“赏识教育”的宣传资料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字句: “这是一场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的革命!”而在介绍“赏识教育”系列教材时,则用了“一看就懂,一记就牢,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这样的词句来形容它的功效。自称“赏识教育推广人”在《南方周末》上发表谈话,则把“赏识教育”与德国的神童之父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相比拟,赞许“赏识教育”是教育孩子的“万应灵药”。
  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方法是万能的,任何教育方法都有它的利弊和局限性。一味夸大“赏识”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做法,并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诚然,“赏识教育”对于那些心理自卑、做事不自信、较少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育方法。“赏识教育”至少有三不宜:首先,对缺乏道德义务感的学生不宜一味赞赏,应让他明确义务要求,端正价值观念;其二,对较自负易骄傲的学生不能赞赏,应更多的提醒他们戒骄戒躁;其三,对自尊心强但学习又困难的学生也不宜过多赞赏,否则很可能被认为是对他的嘲讽。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文聘元教授认为,在教育孩子方面只能因材施教,而不能人为地要求孩子非要按照某一种所谓的“成功模式”去做,那样做最终只能会害了孩子。“赏识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绝对不是教育方法的惟一。
  
  困惑二:“赏识教育”就是无批评教育吗?
  
  “赏识教育”的一个主导思想,就是不能批评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现在不少教师、家长出现了对学生只表扬不批评的矫枉过正的现象。教师在学生身上拼命挖优点,然后夸大地进行赞赏:“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回答得真好”,对于缺点,却是轻描淡写,甚至沉默。父母也不敢批评孩子了,认为赏识就是事事顺从孩子。有人就此总结出一句很“经典”的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有的甚至把“赏识教育”推到了极至,提出要实施“无批评教育”。
  其实,赏识学生应该是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学生的缺点和弱点。该指出的问题还是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还是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还是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鼓励与批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原则的表扬不但不会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反而会让学生觉得很虚伪,破坏教师和家长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一味的赏识还会让孩子习惯于被别人关注,强化儿童“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进而影响他的人际关系以及未来。长此以往,就会使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无法建立是非观。“赏识教育”应该在把做人的权利交给学生的同时,更要把做人的责任让他们承担起来,在让学生的无形生命升华的同时,让他们的有形生命也经得起风雨的磨难。
  
  困惑三:“赏识教育”就不能惩戒学生?
  
  “赏识教育”强调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对话,要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成长氛围,但结果往往搞得教师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学生就离家出走,家长就找你算账,媒体就给你曝光,领导就让你下岗。教师们深感困惑:“赏识教育”是否就不能惩戒学生?
  完整的教育应该是有奖有罚的,惩罚是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当然,惩戒不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惩罚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通过类似视力矫正式的活动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问题并自觉改正,是一种善意的挫折,真诚的帮助,在本质里渗透着人本主义教育的精神。惩罚更是一种教育,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杀死了校长家的狗。但高明的校长给他的惩戒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结构图。正是这个包含宽容的惩戒,使麦克劳德从小就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因此,如果我们机械地只赏识不惩罚,其结果只能与棍棒教育殊途同归,只不过一个是“打杀”一个是“捧杀”,肯定不能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学生来。
  
  反思一: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已经达到了“慌不择路,饥不择食”的地步。只要有人“说”能使孩子聪明、提高智商、把孩子培养成材,便奉若神明,趋之若鹜。这太盲目了。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教育应该追求的是人格的健全和多样。教育既不能名缰利锁,也不能放任自流,真正的教育是认识人们的兴趣和潜力所在,引导他们最大可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反思二:我们赏识的到底是什么?
  
  在学校,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之后,有的学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手举得老高,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也有一部分学生会安静地思考一下然后缓缓地举手发言。这时大都会表扬前者:“呀,某某真聪明,小手举得真快!”试想这样的夸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可能这么一说,学生们就会比谁的小手举得快、举得高。其实,我们不妨对缓缓举手的学生夸奖:“你看,有好多同学在安静地思考呢,真好!”当那些经过思考后举手发言的学生答题时,你会发现他们的答案比前者更严密更具体完善,这时你不妨适时地夸奖道:“通过你认真的思考,你的回答真有针对性。”这样的赏识所形成的榜样的力量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学生学会的除了如何思考之外也必将学会如何把自己的思考阐述得更清晰明了。因此,赏识是说别人的“好话”,但应真实而不虚假,公正而不偏袒,自然而不做作。
  
  反思三:我们是怎样赏识孩子的?
  
  有的家长喜欢对孩子讲“你比某某好”、“某某不如你”,采取这种与别人比较的表扬方法,容易使孩子形成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等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很不利的。也有的家长在孩子每做好一件事情后,都要“真好”、“真聪明”地赞扬个不停,其实这种无节制的廉价的表扬,也会使孩子滋生虚荣、骄傲心理。有些教师则是“变着法儿夸奖,绕着弯儿表扬”。比如,10道题目,只做对1题,也要赏识: “这么难的题目,你竟能做对1道,真棒!”考试只得10来分,也要赏识:“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考过零分呢!”这样的赏识纯属走入“误区”。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写过一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文章,写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巴迪写了第一首诗,他妈妈一念完那首诗,眼睛发亮,兴奋地赞扬道:“巴迪,这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巴迪的父亲给儿子的第一首诗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而这个孩子就在这两个极端的断言中不断地平衡自己,最终成为了著名的作家。因此,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仅仅有“精彩极了”的喝彩声是不全面的,还需要“糟糕透了”的警告的力量来平衡,要有人时常提醒他: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总之,我们不否认赏识教育有它的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只是我们要防止走入误区,更不应把赏识的目标定位于狭隘的成功。当我们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和正确的角度来理性地对孩子们进行夸奖的时候,赏识或许也能成为教育的一剂良方!
  (作者单位:桃江县花果山中心校,湖南桃江 4134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