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误用
作者:梁玉玲
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历史教学中,确实具有种种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能运用计算机技术,将那些尘封已久的无法再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情景,以图形、声音、图像、影像等多种形式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耳闻目睹”,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充分体现出历史学科丰富生动的特色,使历史课堂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不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而且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刺激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这对我们历史教学发展确实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显示出的魅力,说明这种教学手段值得推广运用。但是,在实践中,我发现,由于一些历史教师在应用这种高科技教学手段的指导思想和实际操作上的不到位,使得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出现—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过分依赖“电化”手段,淡化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为了将那些久远的深埋土中的历史事件,再现于学生面前,靠的是教师的“三寸不烂之舌”,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生动描述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一个到位的手势、一个适时的微笑都显示了无与伦比的课堂魅力和巨大的人文感召力量。可在多媒体课堂上,有些教师为图方便,甚至为怕操作上的失误,将课堂内容制成固定不变的程序,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那些配以漂亮的画面、悦耳配音的课件就按顺序展示在屏幕上。在这里,教师要说动手只需动动鼠标,要说动嘴也只是重复展示在屏幕上的内容。至于教师的口才、肢体语言的魅力早就被鼠标和屏幕取代了。有些教师为了忙于调换屏幕上的画面,顾不上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的互动情节了。在现代教学仪器面前,师生间似乎因为一张屏幕而拉开了距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成为主导,而是由机器来主宰了。因此在多媒体课堂上,往往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忙着按鼠标、换画面,学生睁大眼睛忙着看不断变换的画面,连课堂笔记也来不及做了,一节课下来,师累生更累。效果又如何呢?可想而知了。因此,我认为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忘记自己还有“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基本技能,不能丢掉教师讲述、引导、启发这个传统的教学手段,更不能成为现代教学仪器的奴隶。其实,技术越是先进,手段越是新颖,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越显得重要,教师不仅要驾驭教材,还要驾驭这些新技术新手段,将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充分体现教师在现代教学技术的主导作用。
(二)片面追求形象直观,使教学重点发生偏离
历史课件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优点,有些教师就片面追求画面生动、声音的变化多端,从而弱化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使教学重点发生偏离。有位教师上《五四运动》时,一节课中展示了23幅图片,教师详细讲解这些图片的内容及背景就花去了20多分钟,而这节课的重点——五四运动的背景、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五四运动的意义,教师只用了不到15分钟时间来解决。可想而知,学生只能匆匆浏览屏幕上的内容,我发现没有哪个学生做得下笔记。至于教师的分析、启发、知识的前后联系、师生间的互动都顾不上了。那位教师还设计了一个分析比较的问题——“新旧民主革命运动比较表”,设计水平适中,可以说是这节课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的亮点,可惜只剩下不到5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来得及看清具体内容就下课了。很明显,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发生了偏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下功夫调动学生兴趣的动机是正确的,生动形象的历史图片能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产生兴趣,能增加学生对抽象历史的感官认识,但历史图片、图像的展示,应该是对教师的讲述、分析起辅助、画龙点睛作用,而不应该是喧宾夺主。不然,一节课里大量展示图片、图像,说白了教师只是让学生过过热闹,实质上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无论是资料图片的搜集和整理、音像图像的编辑和播放,都应该是紧扣学习主题,围绕教学重点内容和重点问题进行,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效。
(三)盲目追求课堂容量大,造成学生接受上的“死机”
历史课件是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好了的,在教学中,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它不用板书,教学内容传输快速,因而在规定的一节课里,可能腾出许多时间,利用这个时间可以补充不少的信息、资料和练习。有些教师就抓住这个优势时间,或者从网上下载信息粘贴到课件上,或者设计大量的课堂练习,使得课堂容量大为扩张。课堂上补充资料和练习,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面,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解题能力,但只有讲究少而精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否则只能是“吃力不讨好”。有些教师从网上下载资料不经过滤和编辑就罗列给学生,面对那些繁杂的资料,学生也只能是“雾里看花”。即使是实用性很强的历史资料,也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学生也才能有所“消化”。有位教师用多媒体课件上《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一节时,总共设计了2个问答题、4个材料解析题、6个选择题,真是内容丰富。结果教师为了完成所列出的资料和练习及课本教学内容,往往是几个问题同时呈现在屏幕上,学生还未来得及看懂题目的用意,教师已匆匆将答案送出来了。学生应接不暇,下课后好多学生喊“头晕”。很明显,过多的教学内容硬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已造成学生接受上的“死机”。教师的用心良苦,到头来是事倍功半。中学课时一节课45分钟,那是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设计的,45分钟给予他们的知识理解和能力培养是有限度的,我们不能盲目超过这个限度。
(四)过分喧染课堂的“声情并茂”,造成学生审美疲劳
学生之所以对多媒体课堂感兴趣,是因为多媒体课堂图文并茂,能调动学生视、听、感觉等多种感官来感悟历史。有些历史教师抓住学生的这种兴趣,把一节历史课件设计得热闹非凡。有些教师在一节课里展示大量的图片,于是历史课堂成了图片展示课;有些教师整节课都在播放录像,于是历史课就成了电影录像课;有的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到屏幕上的字都要配以花哨的背景、甚至还加上刺耳的配音,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胆战心惊。我发现有这样的现象:起初学生对多媒体课堂特别兴奋,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对多媒体课堂的兴趣明显下降了。为什么?很明显,多媒体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太少了,直观的刺激太多了,久而久之,学生对直观的感受麻木了,从生理学上讲叫“审美疲劳”。一旦学生麻木了、疲劳了,学习的效果必会下降。因此,在多媒体课上,不应一味地追求“声情并茂”而忽略必要的教与学的互动,历史课件中的图文设计和处理要最大限度地有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特别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
虽然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令人忧心的问题,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因噎废食。当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日益普及,我们所做的应该是积极探索研究,采取有效措施,使多媒体这个高新技术为我们的历史教学服务,使历史教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真正步入现代教学的轨道。
(作者单位:德保县德保中学,广西德保 5337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