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浅谈产生“学困”现象的几种不良家庭因素

作者:钟 谨




  青少年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影响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出现“学困”现象的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等多个方面因素,其中家庭因素对“学困”现象产生的影响最大。下面对此作些分析。
  
  一、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专制式教育是产生“学困”的重要原因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少父母对孩子有一种过高的期望,早早为子女设计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这些家长往往自认为人生经历比子女多,看问题比子女全面、深刻、准确,因而强求子女按照自己的设想和要求去做,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和安排,一味要求子女学习上出类拔萃,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例如不少家长安排孩子周一、三、五补习英语,二、四学习奥数,周六、周日练习弹琴、书法。他们认为这么做都是为子女着想,能让孩子成才,但他们不考虑子女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以及思维的发展规律,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没有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童心、童趣受到压抑,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思想上背上沉重的负担,习惯由别人为自己安排好一切,对学习更是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而一旦在学习过程中,孩子的表现不能如家长所愿时,这些“过度望子成龙”的家长往往不会降低期望值,反而会变本加厉或对孩子的事进行过多干涉,或信奉“棍棒里出人才”,采取粗暴甚至体罚的方式,强迫孩子臣服。这样的方法容易导致孩子心理出现阴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背上沉重的学习包袱,从而阻碍了智力的发展,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对教育产生反抗和仇视的心理,从而形成心理上的“学困”。
  
  二、富裕型、贫困型家庭学生容易产生“学困”现象
  
  1.富裕家庭的学生易形成“有钱能使鬼推磨”心态,产生“学困”现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大把大把赚钱的“大款”家庭,孩子在家里过着物质优裕的生活,但同时,由于忙于生意,这些家长对子女往往疏于管理和教导,为弥补在子女情感上的不足,他们在物质和金钱上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但在子女的学习和精神需求上,却往往“鞭长莫及”。
  物质条件的满足难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富裕家庭子女所以出现“学困”现象和形成心理障碍,这与父母子女缺乏情感的沟通是密切联系的。
  在一些“大款”看来,子女存在“学困”问题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上重点、拿文凭,以为只要多出钱就可以。他们不知道,金钱交易在启蒙这些孩子的商品意识的同时,也在污染他们的心灵,割断了他们奋进的纽带,使他们丧失了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从而形成了他们“学困”的心理基础。
  此外,一些手中掌握着权力的官员,依仗着自己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在学习、就业等方面给子女通关铺路。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从小耳闻目染“权钱交易”,把自己的前途交给家长,思想上认为“好爸爸”能给自己安排好一切,因而在学习上缺乏奋发的动力,也容易成为“学困生”。
  2.贫困家庭的学生在父母忙于生计的生活方式中不知不觉产生“学困”现象
  马斯洛的需求等级理论认为最基础的生理需要是对衣食住等物质的需要,在最基本的生活物质条件未得到满足时,贫困会成为学生学习和实现自我的主要障碍。当前社会中确有一部分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这些贫困家庭父母整天忙于生计,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机顾及孩子的学习,学生也很难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出现“学困”现象在所难免。
  
  三、文化素养差的家庭子女出现“学困”现象几率较高
  
  家庭文化素养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较为理智和一致,能为子女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并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这些家长由于工作上的需要,也重视自己的知识更新,重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充电,这就给子女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榜样。如大多数教师、医生、机关干部家庭,书柜是必不可少的,购书、看书是一种习惯,这在孩子成长历程中是一种有形的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而文化教育程度较低的从业者,家庭成员关系较情绪化,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太重视,要么顺其自然,要么暴力管制。北海市第五中学调查表明,该校中企业职工、服务行业、渔民、民工家庭子女出现“学困”现象几率较高。
  
  四、不和睦的家庭成员关系对学生学习心理起着极大的负面作用
  
  2001年,上海市一项调查表明,67.4%的“学困生”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睦,尤其是具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出现“学困生”现象几率最高。调查情况表明,家庭和睦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父母不和易造成学生情绪不稳定,心理失衡,行为方式易产生偏差。而父母离异对学生的心理则产生强烈的伤害,其负面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子女与父母血缘亲情左右着孩子的全部情感,由于父母不和,往往照顾不上孩子,孩子学习、生活处在一个不安定的环境中,这会摧残着孩子幼小的心灵,扭曲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离异后的父母对子女的愧疚感又往往促使他们力图在物质上给予充分的补偿,以弥补精神上的伤害。为了保持子女与自己的感情,往往无原则地迁就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漠视子女的一些不良行为和缺点。子女为了赢得父母的感情,也学会察颜观色,编造谎话,讨取父母的欢心。离异后再婚的父母,又由于新家庭配偶的态度问题,有的对子女产生拖油瓶的感觉,有的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有的因子女与新配偶的关系不和又产生新的家庭纠纷。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导致孩子产生在学习上的“学困”现象。
  卢梭告诉我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这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成功,使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法宝。作为教师,除加强学校教育以外,必须重视家庭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密切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困”问题,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最大程度地减少学生“学困”现象的发生。
  (作者单位:北海市第五中学,广西北海 536000)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