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语文课我们丢失了什么
作者:蒋昌平
1.忽视母语教学。许多教师讲课只顾课文的分析、讲解,而忽视了字、词的教学。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连字都不认识、词义都弄不懂的学生,要他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诗歌的意境、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和形象,谈何容易?更有甚者,有的老师整节课都在播放有关的图片或影视资料,连一个字的板书都没有。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一节有语文味的课就不能缺少字、词教学这一教学环节。
2.创新流于形式。某地曾大力推介一种叫做“三段式”的新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上30分钟课,上完30分钟课后就把全班学生赶出教室,接下来授课教师向听课教师说课5分钟,随后又将学生叫进教室,余下10分钟由听课教师当堂评课。课下,我问学生你们感觉怎么样?他们只是摇摇头,从他们的神态中我似乎明白了点什么。许多听课老师也对学生被赶出教室这一举动感到不可理喻。创新课堂教学思路应该大力提倡,可是,如果创新只是流于形式,这样的课堂教学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3.教师成了传声筒。现在,教师手中拥有大量资料,诸如特级教师教案之类。因此,大多数教师在上课时,照“案”宣读,读完之后,一节课也就算完事。整节课下来几乎听不到教师自己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没有了教师自己的思想、思索、理解与分析,教师完完全全丧失了自我。教育家季米良捷夫曾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出来,而是艺术家、创造者。”也就是说,教师上课应该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看法,千万别把自己给丢了。
4.语文教学与育人功能脱钩。我国先贤历来倡导“文道合一”“文道结合”,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不光是教学生认几个字、读几篇文章的事,还应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诸如诚实守信、待人接物、日常礼仪等。这些东西不是教师生搬硬套地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课文讲解、分析,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受到感化、熏陶。然而,由于功利性教学充斥着整个教学课堂,这些优良传统似乎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教师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本人的评优、评先、晋升。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也就特别看好文中的“精彩段落”,对“精彩段落”分析、讲解完了,这篇文章也就算完事了。至于人文教育,教师是很少涉猎或干脆只字不提。如果语文教学失去了其育人功能,也就失去了它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语文课包罗万象,融合了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的内容。因此,语文课必须具有它独特的个性魅力,才能显示出它蓬勃的生机与希望。
(作者单位:全州县两河初中,广西全州 541516)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