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班主任工作中应重视的几种心理效应

作者:林 鸿




  班级情况千变万化,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要在这复杂多变的管理过程中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班主任除了必须具备爱心、耐心、责任心之外,还需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工作,以求得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
  
  一、运用“破窗效应”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
  
  所谓“破窗效应”理论,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的一项实验。詹巴斗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郎克斯街区。他把停在布郎克斯街区的那辆车的车牌摘掉,还在顶棚打了个洞,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仍然完好无损。然后,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好车的玻璃窗砸了一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辆车也被偷走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一扇窗户的玻璃,而这窗户有没有得到及时修理,人们就可能受到这一块破窗的暗示而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幢建筑物被打碎的窗户越来越多,最后整幢建筑物变得破烂不堪。这表明:看似细微的损坏会导致公众麻木不仁;而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容易滋生、繁衍。这与中国的古训“防微杜渐”的道理是相通的。
  一个班级就像一辆汽车,当它完好无损时,同学、老师都会珍爱它,这个班级的同学也在这充满肯定、赞扬的气氛中,产生了以班级为荣的思想,并自觉地维护班级的荣誉,整个班级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相反,如果一个班级疏于管理,班主任对班级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没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或认为这只是个别现象,不会影响全局而放任自流,这势必会导致同学之间互相效尤,坏风气、坏思想、坏习惯就会乘虚而入,久而久之整个班级就会陷入麻木、无序的混乱状态之中,就像那辆被打破了窗玻璃的车辆,最后是破烂不堪,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谨防“破窗效应”的出现。
  1.班主任应有“教育无小事”的管理观念,一次迟到,一句粗话,一块垃圾,一场打闹,都可能是导致车辆被毁的“破窗”。班主任要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2.在“窗”没破之前,要有严密的防护措施。古语说:“篱牢犬不入。”班主任应及早制订严格的班级规章制度,用规则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做到防患于未然。
  3.在“窗”破之后,要及时补救,“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切不可听之任之,造成无人监督管理的状态,任由坏风气蔓延滋生而陷入不可收拾的境地。
  4.有时“破窗”修好后,再给它贴上美丽的“装饰”,效果更佳。班主任对改正错误的学生适当地表扬、宣传,有助于在班里形成正确的舆论和宽松的氛围。
  5.班主任要时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采用集体教育和个别谈心的方法,把不牢固的“窗”及时加固,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后进生”是最容易破损的“窗”,班主任应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爱心放在他们身上,只有把他们那可能破裂的窗子加固了,班级这辆车才能轻快地驰骋在阳光大道上。
  
  二、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培养学生对前途的期望
  
  有一次罗森塔尔到一所普通学校的一个班里随便走了一圈,然后就随意地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罗森塔尔又来到这所中学,发现那几个被他选出来的学生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这时才说,其实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儿也不了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力量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人们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权威。因此,教师对他圈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心理,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那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了优秀的学生。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一尊少女塑像,天天守着她,亲吻她,和她谈话,希望她能变成真正的少女。果然,少女塑像活了过来。教育家的秘诀之一,就是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种奇力量,培养学生对前途的期望。班主任应该运用这种效应,让学生朝着老师的期望发展。
  1.班主任既要善于为学生、班级制订近期目标,更要善于给他们描绘远景蓝图。当学生个人以及班级有了明确的目标后,他们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动力,自觉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 2.班主任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用名人的精神感染学生,用身边成功人士的事例说服说生。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畅想未来”主题活动,通过演讲、书信、画画、参观等方式,让学生对绚丽多彩的未来产生深切的期待。
  3.班主任宜采用正面引导的方式,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如在指出学生错误时,少用“你不应该……”而多用“你应该……”的句式进行引导。
  
  三、运用“共生效应”。建立互帮互助的学习“共生圈”
  
  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瘦弱;而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人类当中也存在。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一个“共生效应”的杰出典型。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当充分利用“共生效应”,发挥优秀生的带头作用,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互帮互学的“共生圈”。
  1.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之后,合理搭配,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出小组长。把课堂活动分解到小组中,要求他们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共同参与,将小组的参与率和平均分作为评价的标准。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必须对自己和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不仅要自己获得成功,也要关心帮助其他成员获得成功。在“共生圈”内,一方面,班主任要引导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互助提高;另一方面,要引导各“共生圈”小组之间相互竞赛,形成一个总的“共生圈”。这样,就会使互相帮助、你争我赶的学习氛围在班级中自然地形成。
  2.选同桌也应该优差搭配,气质互补。如活泼好动的配文静少言的,拘谨害羞的配热情大方的,逻辑思维强的配形象思维好的。同桌应每半个学期换一次,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最佳效果。
  3.开展“1+1”结对子活动,一个优秀生要帮助一个“后进生”,将“后进生”的进步和优秀生的考核结合起来。来自同学之间的帮助是最快捷而有效的。
  “破窗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和“共生效应”都具有心理暗示作用,这些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班主任,应认真学习和研究一些心理效应,充分发挥各种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提高管理实效。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东城区岭南学校.523007)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