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面向平民,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

作者:朱培元




  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届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强调,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他说:“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温总理这段话,深刻地指出了当前我国教育的重心,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指明了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这是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作出的教育选择,体现了教育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陶行知先生就曾经从“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在农村”的实际出发,提出“推行平民教育”的主张,并且发表了《平民教育概论》。他说:“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就是要使平民能够读书,而且要有做人做国民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人民教育家那种情系平民、爱满天下,改造人生、改造社会的宽广胸怀。
  60年后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必须看到,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国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阶层人民生活水准都很不平衡,不同家庭收入及财富占有情况十分悬殊,而且差距还在拉大。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在我国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即使在城市,大款、巨富仅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包括广大普通工薪阶层,收入都还不高,那些下岗待业和广大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员,收入就更低,“低保户”、“困难户”还为数不少。这些城乡低收入或者一般收入的平民,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的、也是主要的社会成员。温家宝总理正是从我国这样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这个极其重要的教育命题。也就是说,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目标,自觉地把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平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生存、发展的需要,他们对教育的迫切要求以及接受教育的条件,以确保他们及其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同时兼顾到其他阶层,从而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受到教育,都能获得发展和提高,享受到文明幸福,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方针。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是坚持面向平民,把最广大人民的教育要求和受教育条件,作为思考教育问题、开展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离开这个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甚至损“平”扶优、抑弱助强,这实质是反映了对当前我国教育的重心和方向的认识,对教育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态度。
  
  二、“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这是坚持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由之路
  
  美国著名教育家贺拉斯·曼说过:“估量科学与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不应过分地着眼于这个社会少数拥有大量高深知识的人,而应在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需要高水平的专业人才,进行科学技术创新;而科技发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造福于社会,则离不开广大高素质的实际工作者;高水平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国家公民整体素质,离不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为其提供智力基础。可以说,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也是国家公民整体素质的竞争。所以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共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开宗明义、明确规定,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并且指出,不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同时也包括造就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又进一步强调,“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那种只看重高级人才,忽视国民整体素质的观点,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实际的片面人才观和发展观。温家宝总理特别提出平民教育问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地揭示了教育“面向平民”和“人人都能受到教育”的关系;揭示了提高“平民素质”和提升全民族整体素质,提升国家精神文明程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的关系,说明“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这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和重要步骤。
  提起“平民教育”,常常有一种偏见,以为它是大众化的教育,是低标准、“大路货”的教育。这是不正确的。我们认为,所谓“平民教育”,并不表示教育条件、质量的等次,而是就教育的面向,即教育主要服务对象而言的。平民作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公民,他们在智能发展和享受教育权利方面,同其他阶层是同等的。平民教育也不是仅限于某一阶段的教育,而是多层面、全系列的,并且是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是普及和提高的辩证统一。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在提高指导下普及,在普及基础上不断提高。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那种按经济收入和财富占有的多少,区别人的智能发展和享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显然不符合《教育法》精神,不符合人的发展和教育客观规律。至于有的地方和学校,把公办学校义务教育资源,把有限的公共性教育经费、设施以及比较好的教师,抽去举办高收费的所谓“公有民办”、“民办公助”学校,“谁有钱谁得益”,甚至是“谁钱多谁得益”。这样做,实质是使优质教育无形中成了部分人的专利,削弱与牺牲了义务教育资源和质量,侵害了广大平民及其子女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损不足以补有余”,扩大了义务教育资源的“贫富悬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良性循环,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
  
  三、“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这也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审视我国的现实教育,郑重提出的教育任务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良好社会风气的不断形成,我国广大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对优质教育和高学历教育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党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