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刘德芳




  随着新课程改革铺开,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和层出不穷的教学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改革呈现了一派繁荣景象。笔者也发现,一些教师没有把握好《数学课程标准》的内涵和实质,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实践还存在一些误区,出现了盲目“跟风”和追求“时髦”的做法,这些重形式而不重实效的形式主义,应当引起我们认真思考。
  
  (一)学习情景的创设过俏
  
  具体生动的情境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诱发学生情感,学生的思维会随之活跃起来。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一味地追求教学情境的创设,特别在一些公开课优质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是花样百出绞尽脑汁去创设情境。这些为了情境而情境的课堂教学不但掩盖了主题,还使本来属于数学的课堂失去了数学的味道。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一节《统计》的公开课中,创设了电视台要在黄金时间播放动画片,问:“如果你是电视台长,你会选择放哪部动画片?”于是多媒体演示就出现了《小叮当》等动画片的片段,小朋友们看得聚精会神。开课快10分钟才从动画片中引进《统计》内容,问:“你们喜欢哪部动画片?”在全班收集数据进行人数统计。不难看出,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定费了好些时间去收集制作出这情景创设,但是与教学的内容联系不紧密,不仅占用了课始最佳的10分钟,还与教师课前的预设有较大的差距。创设情境如果仅仅以情境吸引学生,而不是以知识本身的思考性、开放性吸引学生,那就只是迎合了时尚,没有真正体现创设情境在数学课堂中的价值。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学生学习的起点有两个:一是生活经验;二是逻辑起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和知识本身的规律出发,创设恰当的教学起点,使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自主探究缺乏必要指导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把“探究”当成了医治百病的良药,不择时机,不看对象,一味去要学生探究。如:《乘法的初步认识》,先是学生自主地摆图形,说出摆出的一个图形一共用多少个图片,摆这么多的图形一共需要多少个图片,学生就说出了各自的方法。这节课的重点并不是在于探究得出计算结果,而是从乘法和加法的比较中感受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又如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有教师就直接给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结果学生都不知道从何下手。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的指导,数学上的知识也并非只有探究才能完成,如分数和各部分名称、整数的概念、约数和倍数的意义等等,这些内容并不一定要求学生探究。由此我们也认为,探究是需要的,但接受也不可少。
  
  (三)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在合作的过程中,有的教师刚布置“下面各小组进行讨论”,没有足够的时间,就安排各小组汇报结果,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还有就是有的合作学习成了少数优秀生的“垄断”行为,大多数学生处于陪衬的局面。在合作的时候,优等生们既要当好小组长,要组织活动又要带头发言,还要做好记录。这也是一种不平等的安排,缺乏真正交流的合作形式。有的教师认为要给学生足够的探讨时间和空间,所以在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不敢下去“干预”,暂时地从课堂教学中游离出来。而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的行为就会很容易地暴露出来,“躲”在合作学习的机会中逃避学习。由此种种可以看出,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失去了原本的面目,也不会产生合作的效应。因此,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合作内容、合作时机、合作形式,讲究合作策略,去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研究、运用,总结交流,真正使“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行之有效,必能使我们的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就会尝到“1+1>2”的甜头。
  
  (四)算法多样化忽略了优化
  
  算法多样化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病。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努力”展示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盲目地追求算法多样化。比如有一道计算题,出现了8种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地给予鼓励,还是“请你们用你们喜欢的方法计算”。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但是如果教师没有要求,计算方法没有优化,特别对于部分学困生真的是眼花缭乱,无从下手。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应该是优化。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容纳他人计算方法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去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就没有提高。
  
  (五)课堂评价缺乏客观公正
  
  现在的课堂上经常听到“顶呱呱!”、“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的赞扬声。只要学生回答问题,不管对错与否,教师一概以“好”、“真好”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造成是非不分。如果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对模糊的概念不加以澄清,就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十分不利。实践证明,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过多的赞赏和鼓励就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退去应有的热情,长此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笔者认为,对学生创造性的回答,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及鲜明的观点,以及准确的答案。只有客观地进行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赞赏和鼓励”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作者单位:防城港市教研室,广西 防城港 53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