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构建和谐校园要充分关注教师的心理和谐

作者:杨 彦




  和谐校园是一个以师生身心和谐发展为主体的各系统要素协调运作的校园,是文化氛围浓厚、育人环境优化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形成教育合力的园地。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追求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整体效应,以师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形成和谐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教育规律的体现。
  
  一、教师心理和谐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核心意义
  
  自从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以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派生出我们对学生、对教师、对课程、对学校的新理解。众多目光都关注在教育的新变化给学生带来的适应问题上,但却很少关注教师的适应问题,即使是在关注教师的时候,更多的是如何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以利于学生、学校和谐发展的研究;而很少见到探讨教师在提高自我、塑造学生过程当中的心路历程,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心灵成长。这种“重学生轻教师”的教育心理研究倾向,给构建和谐校园带来不和谐的一面——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教师却身体疲惫心理失衡。近期有不少调查研究结果①,都表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他们要用“人格去塑造人格”,经常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要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和鼓舞学生。教师心理不健康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在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所言:“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的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②寥寥数语,揭示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力,也说明教师作为和谐校园良好心理基础的核心群体,其自身心理状态的健康和谐对师生互动及学校发展的核心意义。
  
  二、教师心理不和谐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心冲突和不安。教师的职业除了脑力劳动强度较高以外,还要对社会、对家长、对年轻一代的成长高度负责,教师每天都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经常体验情绪上的紧张和痛苦,使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要比其他人群更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心理压力形成的紧张和焦虑
  现代社会里,每个阶层的心理压力都不小。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在承受社会一般的心理压力之外,还要承受教师职业特殊的心理压力。教师的心理压力从何而来呢?一是来自教育工作本身——工作内容的单调和重复、工作对象的多变和差异、工作要求的复杂和严格、工作效果的隐性特点、以及教育改革对教师的高要求;二是来自社会角色定位——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角色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在必要时角色的转换不能自如,在主观上教师自我塑造的“完人意识”过重;三是来自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家长望子成龙、学校升学、社会的沉重期望,使教师往往“载不动许多愁”,势必心理不堪重负;四是缘于传统观念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受传统的儒家思想影响,重义轻利、安贫乐道,要耐得清苦等等,但改革开放使市场经济活跃、行业工资待遇悬殊、职业社会地位等多种情况变数大而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的成就感不强,贫困、焦虑、抑郁、自卑乃至绝望的不良心理油然而生。
  
  2.工作劳累造成的人际关系淡漠和自我认识偏颇
  根据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的调查,近五成受试教师认为“工作太累”,其中37%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个小时③。事实上,不少教师的工作负荷远不止于此,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用于备课、上课、课外活动指导、班级管理等日常工作,还要抽出时间参加业务学习、课题研究、学历进修等等,有时甚至双休日和寒暑假还不能放松。繁忙的工作使教师先要顾及学生,较少有时间与同事、朋友交流和沟通,加之教师工作本身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常常是单兵作战,时间一长,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明显不足,这对教师进行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良好的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也使教师们常常忽略了生活中许多美好的感受,长此以往,极易产生心理失衡。
  
  3.缺乏社会人文的关注而产生的无助和偏激
  在教师队伍的整体构成中,受人关注的“优秀教师”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教师长期处在默默无闻的状态,有的甚至成为“边缘人”。有时由于种种原因在竞争过程中(如评职称、评选先进)常不如意,教师内心的不悦和不解也难以消散。长期得不到关注的人,渐渐地就会产生寂寞无助的感觉,容易产生失落感、挫败感、猜疑感和偏激情绪。
  
  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策略
  
  针对教师心理状态不和谐的表现及原因,应为维护教师心理和谐发展提供支持策略,要充分关注教师的心理和谐健康发展。
  
  1.创造条件增强教师对工作的乐趣感
  教师的工作乐趣不是自然产生的,它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是学校领导者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应尽量减轻教师的思想和工作压力,创造条件引导教师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和闲暇的欢愉,从而产生工作动力。其次是引导教师善于用探究发现的心态来体验学生、学校及自身的变化,把变化视为一种发展的必然,把学生、教师、学校的相互影响视为和谐共进的正常互动,从工作中寻找主动发现的乐趣,在乐趣中降低对各种变化的被动受挫。
  
  2.自我调适增强教师对职业的满意感
  首先,教师要学会心理自我调适,即“助人者先自助”。建议教师努力做到:一是要客观看待自己。自觉调适“完人意识”,对教师职业以及对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变化应有正确的认识和接纳的态度。二是要培养健康情绪。要善于“换位思考”,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强化积极信息,淡化消极信息。三是要正确面对压力。对待压力要有客观的态度,认识到压力不可能不存在,在压力面前需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四是要确立生涯发展规划。教师职业具有高示范性、低生涯性特点,教师角色的局限和固定不利于教师成就感的满足,因此需要逐步学习在相对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合理可行的长期、短期规划,给自己明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并在目标指引下调动内在潜力,努力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完善心理素质。其次,教师要学会寻求心理解脱。明白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教师作为一个正常的个体也不例外,关键是当遇到心理困扰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适当放弃、合理运动、沉醉音乐、找人倾诉,或寻求专业人士和机构的帮助。
  
  3.为教师的心理健康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营造一个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这就包括:防止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绝对化、扩大化、孤立化;探索构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整合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成功体验,为教师心理和谐发展提供支持性的社会环境;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使社会各界对教师角色、教师工作的期望合理适度;呼吁国家教育部门通过对教师法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有关条款的修改完善,明确把心理健康作为教师任职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适当提高教师资格的准入门槛,以保证教师群体的心理成长及和谐发展有一个良好的起点;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增设心健康课必修课,使教师持续获得阶段性的心理指导。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充分关注教师的心理和谐导向,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来培养,和谐的教育需要心理和谐的教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示我们要重视师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如果说教育是一种呵护,是一种浸润心灵的关爱过程,那么,教师作为这一过程中重要的发展个体,同样需要呵护与关爱。如果说和谐校园的构建是一种人与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极富生机活力的状态,那么,充分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就是维持这一状态的动力源泉。
  (作者单位:广西幼儿师范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2)
  
  注释
  ①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务实》,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301“2004年北京地区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调查报告”;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7“2004年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运用SCL-90量表对全国14个地区中小学教师抽样检查报告”;中国人力资源网“华东交大心理健康中心运用SCL-90量表及卡特尔16PF进行2005年新教师心理健康普查报告”.
  ②胡清芬·《走向心理健康:学校篇》华文出版社,2002,49.
  ③中国人力资源网“热点关注——教师心理问题到底有多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