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谈谈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问题

作者:吴国壮




  当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下乡听课调研的感受,对农村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谈些见解。
  
  一、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新的课程观
  
  教育部颁布的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增强了人文性。新课标强调初中思想品德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贴近初中生的生活,让学生在鲜活的中学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更加注重学生的公德教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深刻领会这一标准,真正树立起新的课程观。
  
  二、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创新教学方法,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而自信地学习。二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自觉参与,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养成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习惯。
  1.新课标下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要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教师就要精心地设计每一堂课,创设一个能凸显主题的学习环境,以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在农村学校设备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认为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引导学生: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符合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运用特定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并将课本知识逐步内化为自身信念。如讲“团结合作、共同进步”这一内容,教材讲得比较简短,可以引用“五个手指的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实践用一个手指单独捡黄豆,从中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新课内容,激起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在课堂结束前,还可以开展“合力吹气球”的游戏,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学习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是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漫画,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回味无穷。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运用图片对比的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掌握课本内容。如在讲“关爱社会”这一内容时,展示多幅深圳历史变迁的图片,通过对比,感受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国家建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联系到自己作为一个青少年学生,应该关心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四是通过角色扮演、分组讨论、个案研讨、实话实说等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如通过“教师体罚学生是否侵犯学生的人身权利”这一案例的讨论,让学生加深对“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害”这一内容的理解。通过以上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使课堂教学生动、热烈、充满活力。
  要想真正做到让学生们在“乐中学,学中乐”,教师还应着力培养他们对政治课稳定的兴趣。笔者通过下乡听课调研,觉得农村学校的教师可以这么做:一是坚持结合生活实际组织教学,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体验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成长的烦恼》这一节内容中,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学习、身体状况、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烦恼进行发言,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摆脱这些烦恼的经验。二是联系社会实际组织教学。把国内外的重大时事和全国人民普遍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适时、适当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巧妙地质疑解惑,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掌握科学的理论观点。例如,学习“忧患意识”这一内容,让学生寻找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的人口素质问题、环境问题和学校教育等方面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三是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组织教学。如目前学生中存在着比谁零花钱多、比谁穿的是名牌等情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培养健康的心理,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节时,我们可以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一个月有多少零花钱?都花在什么地方?这些零花钱怎么来的?在这基础上让他们讨论:花零花钱是不是纯粹个人行为?学生应该比什么?引导学生去体会什么样的消费观才是合理的、正确的消费观以及学生之间攀比消费的危害。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审美意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积极自觉参与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性、创造性学习转变。
  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在的心理需求。在课堂上,师生、生生及学生自身在认识中产生冲突、碰撞,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教材创设一些特定的问题情境,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给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将参与活动的欲望化为参与活动的行为,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理解、运用知识。如对特定的问题或情境进行辩论、讨论、模拟、表演、讲故事、个案研讨等,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气氛中从事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参与活动中学会学习。同时,教师要坚持课堂中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讲评、小结时,一要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即肯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一切参与活动。二要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得出的一切结论,因为这些结论的得出过程及其结论的本身都从侧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品质。三要表扬参与活动中见解创新的学生,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充满信心,具有主动性。四要通过讲评使学生领悟到所学内容主题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并使这些知识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这些肯定,加强沟通与交流,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下乡进行课改教学的调研中,觉得农村学校的教师在课堂上还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增强教学的开放性,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隆安县教育局教研室。广西隆安.53270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