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生活叙事:道德教育方式的新取向
作者:刘丙元
背景、个人经历的不同,个体的心理结构是存在差异的,即使道德品质形成,这种差异仍然存在。道德生活叙事不应简单地整齐划一,应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个别差异,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发展地看待学生的表现,不能简单粗暴地论定。
2.道德叙事内容、过程应追求自然、逼真与互动
采用生活叙事的目的就是要把深刻的道德价值含蕴在平凡的生活事件中,使道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更易于理解、更生动、更亲切、更接近于学生的心灵深处。所以,叙事的内容应该是真实的,反映学生周围的现实生活的。就叙事过程来说,它既是对道德生活事件及其蕴含价值的朴实表达,同时也是寻求道德价值与学生的道德认知结构相结合的过程,因此这种表达过程应该是自然的、逼真的,无人为夸张、粉饰、扭曲的。而道德价值与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实际上就是激起学生内心的道德共鸣,由此,道德生活叙事不应是教师的独白、单向讲演,而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师生通过对道德生活事件的相互交流,袒露心声,将内心的道德感动表露出来,从而促进道德价值在精神层面的升华。
3.叙事中的道德表达应是自由的
道德生活叙事基于师生不同的经历与阅历,叙事内容也必然丰富多彩、干差万别。尤其是对生活事件中的道德价值的认识,师生肯定存在着不一致,学生的认识甚至离我们的期望目标甚远。然而,正是学生的认识与表达有一定的局限性,是我们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我们只有让学生充分而真实地表达其对道德生活的认识与感受,袒露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念,我们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准确把握道德教育的起点,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因此,在叙事中,叙事主体尤其是学生的道德表达应是自由的、坦白的,是对自己内心的真实描述和道德感受的充分而自然的流露。
4.叙事活动应紧密围绕道德教育目标同时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既然道德生活叙事的落脚点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我们在选取和设计叙事内容时就应该突出体现这一点——叙事活动应紧密围绕道德教育目标进行。当然,不同年级或年龄阶段的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道德教育目标也应分为不同的层次。因此,道德叙事没有必要涵盖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应选取学生生活领域所必需的道德要求作为体系框架,重点突出而又层次分明。同时,道德事件的表达和覆盖广度应适合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行为水平。否则,学生可能就会仅仅把它当成一个故事,而不是深刻的道德交流,从而形成有关道德价值的意义障碍,不利于叙事内涵的道德精神的内化。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