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论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作者:姚建东 施莉萍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新课程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迫切需要从教育观念、教育素质、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等各个层面作出战略性调适。
  
  (一)教师由学生的灵魂工程师转变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充当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成为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新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是教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应当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存在缺点,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可以转化的财富,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二)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的转变。当代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教学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实现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进入矢口识经济时代,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远远不够用,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必须具有民主平等的意识,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新课程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它在学科课程基础上加入了活动课程,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加入选修课程,从而建立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新基础教育课程结构。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正逐步走进不同类型的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打破了学科的界线,立足于学生的整体生活。就其实践性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以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挖掘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中构建课程。强调的是学生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中体验生活,丰富情感。就其自主性而言,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把学生的需要、兴趣等置于中心地位,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的、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教师只在其中起指导作用。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正由传统的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向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创造性学习转变。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得以充分发展,主体性得到张扬。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已经不够用或不合用。这就需要教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知识,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学生很容易从校外资源获得信息和知识,教师的知识权威性不断下降,教师的角色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知识体系的呈现者。教师主要职能已从书本知识的输出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即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充当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四)教师由“导师”转变为既是教育者又是学友
  教育过程也是教师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培养者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就必须不断发展自己,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成为一名合格、成功的教育者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充实、丰富、完善自我的过程。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教师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角色并不冲突,相反,学习者的角色有助于改造教育者的职能。
  教师不应作为诸如蜡烛的成品而等待消耗,而应成为经过不断“充电”,可长久照亮他人的“长明灯”。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地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
  
  (五)教师由忠实的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不再将作为课程载体的教材视为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强调教材的“范例性”,将其作为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的一种文本或中介,并以文本的开放性、创造性、生成性给教学以多样的诠释角度。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不是教师按照专家设计的图纸进行施工的过程,而是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新的教育思想必然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才能逐步确立。在充满个性的课程中,创造性是具体的,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各不相同且各有特点,学生的想法不一定差,教师的创意也不见得都好。在创造性面前,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在参与中引导学生探索,在参与中帮助学生提高。教师应该改变过去自唱独角戏的角色,真正进入学生的世界,获知学生的感受,在轻松愉快的合作式教学中体验到教学的快乐。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过程将不再受到教材严格约束和控制,教学过程即是课程建构与开发的过程。只有这样,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智慧才能伴随着新课程的健康成长而奇迹般地自由释放。
  总之,现代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新课改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让教师原有的角色发生变化,并且不断地适应新的角色,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的束缚,激发自身活力,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姚建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10097;施莉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21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