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挖掘民族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
作者:吴光显 杨 丹
然而,以普通教材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侗族中小学生不易接受。认为教材是“曼卡”的(侗语,意为汉人学的东西),加上“从课堂到课堂,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效果欠佳,结果是你说你的,他干他的。
广西三江县独峒乡是侗族聚居的民族乡,侗族占全县人口近95%。侗族的民族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讲款” (侗族村规民约)、侗歌等都是思想品德课的好教材。这里有独具特色并闻名于世的侗族建筑,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巴团风雨桥、程阳桥风雨桥。每一件文物都闪烁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智慧之光。此外,土地革命战争、解放战争以及解放后的剿匪运动,都留下了不少的革命文物和遗迹。这些身边的人文资源都是一本本教材,等待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去发掘利用。
要将这些本地本民族的人文资源转变成为教育资源,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走出小教室、小课堂,走向大教室、大课堂。
我们带领学生“走出去”,参观调查巴团风雨桥、高定鼓楼群等,并为学校后山的崔桐山烈士扫墓。我们请巴团籍退休老乡长吴德光等同志做“弘扬侗族‘款’文化,做遵纪守法好公民”的教育报告。然后指导学生讨论、交流,写观后感,写心得体会。
运用“四级兴趣引导法”将教育活动引向深入。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学生去参观侗族自然风光,使他们热爱家乡。二是激发学生动手调查的兴趣,由学生设计问题,自己动手调查。学生不但学会了社会调查的方法,而且还感悟到了凝聚在文物、景点中侗族人民的传统美德,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三是把侗族传统美德同教材中的相关内容相结合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兴趣。四是开展“学美德,见行动”的实践活动,品味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这接连不断的兴趣激发,不但使学生感悟了侗族人民的传统美德,还使他们对教材中的内容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促进了侗汉民族文化融合,实现了思想品德课“长知识、长能力、长觉悟”的教育目标。
我们感悟到:课程理念的转变,就是从以传授课本理论知识的“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到为提高学生觉悟与实践能力的“实践中心”和“学生中心”的转变,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领域,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们在大胆实验的同时,还形成了“挖本地教育资源,走特色教学道路”的新理念。
(作者单位:吴光显,三江县独峒乡一中;杨丹,三江县独峒乡中心校,广西 三江,54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