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环境——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

作者:刘钟悟 梁 芳




  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人能选择和创造有利于教育的环境,避免不利于教育的环境。中国古代孟母三迁,就是为了使儿子能有一个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我们今天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首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成长环境,使学生能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身心得到健康成长,从而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成长环境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怎样才能给学生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成长环境呢?笔者认为: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上,师生关系大多只强调尊师,而尊生则毫无地位。实际上,在今天的教改热潮中,时代已赋予师生关系以新的内容。作为一个人,无论贵贱,人人都有自尊,都是平等的。因此,教师在处理今天社会的师生关系时,应理顺两者关系,在强调尊师的前提下,也提倡尊生,使师生关系民主化。正是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真正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并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学习和生活。
  不少老师很少想到处理好师生关系要放下尊严,而总是以长者的身份去随意干涉学生的自由,或者损坏学生的自尊。这样做也许一时会起到权威作用,但一旦时间长了,则弊将远远大于利。
  反之,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和教育学生,若老师能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学生会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从而也是可以信赖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朝着老师所要求的方向发展。
  
  二、全面、综合评定学生学业成绩
  
  我国传统的评定学业方法大多是“一考定终分”、“一考定终身”,即以期末考试占主导地位,往往只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忽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使得学生平时听课、自学抓得不紧,考试前才以抢记、死记来应付期末考试。同时.这种“一考定终分”、“一考定终身”的评定办法,也导致很多学生对考试疲于奔命,产生恐惧感。2004年8月南宁市邕宁县一农村女生,由于考试时一时粗心,导致以3分之差考不上重点中学而服药自杀。因“一考定终分”、“一考定终身”而带来的种种悲剧,震惊社会。因此,我国教改的重点亦应该放在改革有弊端的学业评定方法上。
  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其综合性评价应包括:学生学习的态度;学生思考、做题的创新程度;平时作业状况;课堂小测验情况等等。黄冈师范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周德金的成人学生学业成绩总评模式很值得借鉴:Z=T5%+C35%+K10%+P10%+S10%+Q30%。Z为总评成绩,T为学习态度,C为创新性,K为课堂小测验,P为平时作业,S代表小论文,Q为期末考试成绩。他的这个公式综合性较强,包括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平时作业的状况,课堂小测验及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等等。其实将此公式稍作一些改进,如把“S”小论文此项改为期中测试,也能适用于我们中小学学业评定。同时,亦可多建立一些激励机制,将其纳入学业成绩的评定中。这样的综合评定法有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在较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另外,我国传统评定学生学业成绩模式也往往只限于通过笔试来完成,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程度,并不能很好评定一个学生的素质、能力。因此,在考试方式上的改革,可通过考查学生学科的动手能力,思维的速度、广度、深度,口语表达能力等掌握学生的整体素质,然后再全面、综合地评定学生最终的学业成绩,使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能较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课堂。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一个处于兴奋状态的和谐融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1.树立师生、生生合作的观念
  师生合作的核心思想是把教育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上、通过改善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来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始终保持平等,通过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进行公开的、信任的交往来换取学生对教师的公开信任和尊重。同时,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也应该不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活动论(教师→学生)和双向活动论(教师←→学生),而是一种多边活动,提倡师生、生生间的多边活动。从而形成教学中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新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全力建立起一种师生相互合作的关系,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充分体现民主意识,从而搞好课堂的教与学。
  
  2.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亲密友善的关系,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心理气氛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条件。在这种气氛下,教、学双方都能轻松愉快、心情舒畅地投入教、学活动中。
  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关键在教师方面。这就要求教师以谦逊、热情、和蔼的态度教学,避免那种傲慢、趾高气扬的讲解,避免命令式的家长作风。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发言和积极性,尊重其个性品质。切忌当众训斥、辱骂、体罚学生;切忌奚落、讽刺后进学生,对学生的“质疑”要认真对待,态度要和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多么肤浅或异想天开,都不要嘲笑,以免挫伤其积极性。
  要建立良好课堂心理气氛,教师还必须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课前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上课时保持良好的教态,良好的情绪,把微笑、信任、鼓励带进课堂,使学生在祥和、温情的气氛中安心学习。
  同时应坚持以兴趣领先、实践为主,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性。
  
  3.树立“学为主体”观念
  传统教育把教师和书本置于教学活动的核心地位,置学习者于被动地位,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会学得好,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自由,没有学生“学”的自由,结果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念,要确立“学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为学生不是一部简单的机器,他们是有血有肉,有需要,有情感,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教师不应高高在上地命令他们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允许做什么,不许做什么,而应站在他们前面引导,站在他们旁边辅导。鼓励学生发挥内在动力和潜能,鼓励学生的求异、求奇、求新思维能力。近年来,我国教学方法改革所追求的也正是“学为主体”这一点。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四步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等,其共同点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