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走出几个“法则”的误区

作者:李永龙




  生活中,有许多法则人们是不可以不遵守的,但任何法则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以下几个“法则”可能对教育存在负面影响,我们必须走出滥用这些“法则”的误区。
  
  一、酒与污水定律
  
  “酒与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里,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中,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对于一个组织而言,难免存在有“难弄”的人物。而这“难弄”的人物就像果箱里的烂苹果一样迅速传染,如不尽快将其清除掉,事情准会被其搞糟。
  在学校大多数班级里,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个或几个“调皮”的学生,他们的存在给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诸多“麻烦”。因此,这些学生一般都会被老师视为难弄的“异类”。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不允许开除学生,于是乎, “动员转学”、“劝其休学”等就成了许多教育者的“杀手锏”。这不仅使学龄儿童辍学率不断上升,还可能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
  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和塑造,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给受教育者带来精神的洗礼、品质的优化、情感的丰富。教师如果不能顺应学生的个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自身的价值就无法体现。生活中,人们普遍喜爱“乖孩子”,但对影视和故事中孩子们那“调皮捣蛋”的表现往往由衷赞赏,甚至对“恶作剧”行为也忍俊不禁,这实际上就是对那些“难弄”的孩子智慧和创造力的认可。孩子之所以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来,完全是好奇心使然,是一种创造力的萌动,理应得到鼓励和支持。即使是那些看似什么长处也没有的“难弄”者,也绝非是一无是处的“朽木”,关键看我们会不会去引导。记得有个非洲故事,说的是一个部落酋长有3个女儿,前两个女儿既聪明又漂亮,都被人用当地最高的聘礼9头牛娶走。可第3个女儿却因为既丑陋又懒惰,一直没有人愿出9头牛来迎娶。后来有位远来的小伙子愿以9头牛的聘礼娶亲,酋长高兴地把女儿嫁给了他。过了几年,酋长去看自己远嫁他乡的三女儿。没想到,女儿竟变成了一个气质超俗的漂亮少妇,而且还亲手做出美味佳肴款待他。酋长问女婿: “难道你是巫师?你是怎么把她调教成这样的?”女婿笑了笑说: “我没有调教她,我只是始终坚信您的女儿值9头牛,所以她就一直按照9头牛的标准来做了,就这么简单。”看来,天下没有无用之才,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我们没有理由容不得正在成长中的培养对象。
  陶行知先生早就提醒过我们: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如果你的胸中由于容不了而随便清除掉了那些“另类”学生,你就可能扼杀了一个“瓦特”、一个“牛顿”或者是一个“爱迪生”。
  
  二、木桶定律
  
  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因此,要想多装水,就必须加长那块短的木板。人们常把这个原理运用到组织管理上。就是说,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决定整体水平,而劣质部分往往就是决定整体水平高低的关键所在。因而要提高组织的整体水平,不仅要充分发挥原有的优势,更需要下功夫抓好薄弱环节。
  有人认为,一个班级或一个学科平均分数的高低,是由全班或本学科中的“差生”决定的;要想提高总体成绩,重点是要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而对于个体来说,其总分也是由其弱科决定的,要提高总分,就得补上弱科。这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套用到教育上却经不住推敲。
  当教师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出类拔萃?但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的。俗话说: “十个指头有长短”。生活中,差异总是存在的。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如果不遵循客观规律而强行逼迫,要把一个班级同一学科所有学生的成绩都提高到同一水平,结果只会是适得其反。
  对于学生个体,每个人也都有其强项和弱项。如果要求一个人全是强项,没有弱项,那也是强人所难,任何人都不可能达到。老子曾经说过:“知者不博,博者不知。”2000年度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曾展示他的大学成绩单:16个科目中拿优的只有2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去发展并张扬这种优势,鼓励学生在优势学科上站稳脚跟,在强项上采取攻势,在自己游刃有余的领域里发挥专长,切勿不顾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和其对教育选择的需要,而一味强调各科齐头并进。否则,势必剥夺学生选择的权利,扭曲学生的自然天性,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全面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走出“木桶定律”的认识误区,让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蘑菇管理定律
  
  “蘑菇管理”是对初学者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将其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浇上一头大粪(无端地批评、指责),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这种管理理念认为, “蘑菇”的经历对于年轻人来说,就像蚕茧是羽化前必须经历的一步。尤其是一切都刚刚开始的时候,当上几天“蘑菇”,能够使人从中吸取经验,从而成熟起来。
  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中, “蘑菇”管理方式倍受推崇。很多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们认为,对学生一定要从一开始就要板起面孔,让他们摸不透你,这样学生就会服从你、敬畏你。否则,你给他一点颜色,他可就要“开染坊”了。这种管理理念正好迎合了家长的心理。几乎是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个严厉的教师。
  其实,学生希望老师的爱就像禾苗渴望阳光雨露一样。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善意的热情和真诚的爱心,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心情舒畅地学习。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蔼、亲切、善良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的,而古板、刻薄则是普遍不受欢迎的。在魏巍的眼里,蔡芸芝老师和蔼可亲,是自己和同学们的朋友,直到很多年以后,他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 “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有一次,我国一个代表团到美国去进行教学交流,中美两国老师各上一堂课。课堂上,学生到处乱爬,中国老师特别不适应,大声呵斥,把学生约束在课桌椅上,可是整堂课学生都无心学习,教学效果很差。之后,大家观摩美国老师上课。美国老师进来,学生也是到处乱爬,可美国老师先饶有兴致地看着学生玩,然后说: “你们玩了这么久,你们有没有发现玛丽的影子?”“没有。”“玛丽的影子到那里去啦?”于是大家满教室找。后来,一个学生说:“玛丽的影子丢在教室外面了。”老师说:“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我们到外面去找玛丽的影子好吗?”他们又到外头找,哎,找到了玛丽的影子了,就在太阳光底下。老师说:“大家想不想知道课本上是怎么说的呢?”“想——”而这节课的题目就是“shadow”——《影子》。这样,他就把影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