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学区教育研活动:问题与对策

作者:马连奇




  近年来,为了弥补大范围活动的不便,出现了一种新的校际科研层次:学区教研组。由此形成了县教研室——学区教研组——校教研组的三级联动教研体系。县教育局根据学校的地域位置、教育发展状况、经济文化基础,同时考虑到优质资源的辐射范围,将整个县域学校分成了几大学区,打破了原来的乡镇界限,学区由5到6个乡镇构成,日常性的教研活动就以学区教研组为中心进行。学区教研组的设立,有力地推动了各区教研活动的开展,或优势互补,或以强带弱,带动了全县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学区教研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组织松散。目前多数学区的教研活动,仍是以各个学校学科教研组为主要参与单位,学区教研组只起组织召集作用,而实际负责的还是各校教研组长,因此不能保证活动的有组织性。
  
  2.教研活动时间难以保证。一般情况学区教研活动为了不影响常规教学都是间周一次,每次半天。但因有的教师怕耽搁学校的课时,尤其农村学校相对规模较小,能真正开展校本研究的学校不多,大多数学校的教师人数少,很多教师包班上课甚至教复式班,工作很累,这些教师以往很少有参加教研活动的机会;或因距离较远,或对教研活动认识不足,导致敷衍塞责,使教研活动有走过场之嫌。由于联片教研涉及学校较多,在既不影响工作又不讨多增加教师负担的前提下确定固定活动时间仍是一大难点,尚未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
  
  3.对学区教研活动的理解还存在偏差。真正的学术交流较少,有一定的保守性。表现在:一方面随着各校竞争的加剧,有的学校“留一手”;另一方面表现在公开评课说课时只是“好”声一片上。老好人互不得罪,互相恭维。笔者当过多年的教研组长,评过无数的课,出于校际团结、同志团结,也说过许多违心的话,“好处一大筐,缺点只有一根针”,这种局面有碍于互相提高。有人说“公开课”只是表演课,而真正的课还是平时的常规课,“学用两分”也影响了大家的积极性。其结果是导致学区教研活动停留在夸夸其谈上,彼此只谈常规,都没学到多少真正有用的东西,这也影响到教师参加学区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新课改的实施,需要我们坦诚相见,共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固步自封是没前途的。
  
  4.学区专业引领不够。由于县级地域较广,学区较多,而教研力量不足,能够对学区教研进行有效专业引领的较少,学区接受高层次专业引领的就更少,多数学区的本地专家还不能够挑起专业引领的担子,专业引领队伍建设的任务仍很艰巨。
  
  5.活动经费短缺。教研活动的资料费,教师的出差补助费都无法解决。
  
  6.学区教研组成员间联系少,感情淡漠。由于校际间的差距,部分教师有交际恐惧症,文人相轻,导致学区间关系疏远,淡漠的人际关系影响了交流合作。
  
  二、对策
  
  1.完善学区教研组组织设置和制度建设
  (1)理顺县教研室、学区教研组、学校教研组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县、学区、学校“三级教研机构”。县上有以县教研室为龙头、学科指导教师为组长、各学区学科骨干参与的“学科联合教研组”;学区有由学科骨干组成的“学科教研组”;学校有“年级学科教研组”。构建县教研室——学区教研组——学校学科教研组为轴心的立体教研网络,实现教研、科研、培训的有机统一。
  (2)联合教研组每学期都要深入学校、进入课堂,及时发现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专题研讨活动,举办4次以上“县级学科教学研究会”。通过上研究课,组织教师听、评课,研究课标、教材教法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培训来自各学区的学科骨干。
  (3)学区学科教研组则结合实际,选好学校和课堂案例,举办骨干教师“片区教研会”。
  (4)学校将学区教研会精神传达到教师,运用于课堂教学。发挥学区教研组组织协调的作用,加强学区间、校际间业务交流和合作,实现学区活动经常化和制度化。学区教研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要真正将各个学校教师组织在一起,制度建设是关键,它可以促使教研活动制度化和科学化,使教研活动不会因阶段性工作太多而停下来。
  
  2.培养和形成教研共同体,确立对学区教研组的认同感
  德国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上说道:教师联合会、教育协会的名称只是一个表面的标志,实质上是促进智力的血统现象,是推动教学的有力证据,是推动教学的一个机构,是满足内在需要的手段,是教育思想的有机产品。教师参加教师团体的活动,对活跃和启发教师的思想,对教师的进修十分有利。学区教研组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共同体,首先它应当是一个温暖而又团结的群体,其次在共同体中彼此要能够互相依靠,确立认同感:①要从思想上认同学区教研组,相信它的作用并树立它的威信;②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让各位教师大显身手;③着力培育各个学校和学区的名师,造就学区活动的骨干教师队伍和学习标兵,发挥名师名校的辐射作用;④创造关怀文化,领导对教师、同事对同事有真正的探访和关心,促进情感交流和向心力的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形成,有助于打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状况,并成为不断发展与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3.以活动为载体,促进教研和情感交流
  (1)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体备课说课。由学区教研组牵头,分学科组织开展,主要研究教材教法,共同设计典型课例和案例,组织观摩交流研讨课,组织好阶段性教学反思。具体做法:每学期前学区将各个单元的备课任务分到各校,在学区教研会上,讨论各校备课教案,再定稿,打印分发。这样实现了优质教案共享,课件共享,教学资源共享。在备课说课中相互交流,分享成功,分担问题,促进教育信息和灵感的相互传递。
  (2)以大型核心学校为龙头,启动课题实验。开展大型教育科研课题合理分工,分别承担子课题。在开题、过程评估、结题验收中协作交流,共同成长。
  (3)专题讲座。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培训教师,邀请师范院校、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精心组织各种专题讲座;开展针对教材的专题研讨、针对各教学阶段任务的研讨等,提高教师素质。
  (4)联合考试。在组织全县范围内开展活动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学区教研组因其规模小、时空相对集中,因此便于组织考试、改卷和评估。
  (5)以学区教研组为单位,逢年过节举办各种娱乐性活动和联欢会。如趣味运动会、演唱会等活动,联络感情,促进学区团体意识形成。
  
  4.加强经费支持
  一所学校搞得好不好,科研是关键,学区和各学校都要有一笔支持教科研的专门资金。一定的科研经费保障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要有教科研项目资金、订阅教育报刊杂志的专项资金、学区教研活动资金,还要有对先进教研个人进行分级奖励的基金。另外,对各校购买电教设备,学区要给予一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