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提高农村学校集体备课效益的若干思考
作者:宋金波 程百花
一、提高认识,完善制度,共同营造集体备课的活跃氛围
开展集体备课在新课改背景下更需要条件,目前农村学校经费紧张、设备欠缺、资料有限确是客观制约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农村学校要提高整体教学效益,要解决“硬件”的不足,更需“软件”来补充。再则,农村学校素质较低的教师相对多些,也需靠集体的力量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接受整个教研组的教学精华。
集体备课也是教师提高自己的一种有效途径。美国加州有种红杉树,根部浅浅却能高达90米,原因即在于它是存在于彼此根部紧密相连的红杉林中,独立壮大的红杉树是没有的。“红杉现象”告诉我们:提升自己,就要改变“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备课方式,要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群策群力,结成“学习共同体”:在交流讨论中弥补个人的不足;在倾听、吸纳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协作和分享。
在对教师进行思想引导的同时,还要用制度来督促教师积极参加集体备课。目前,不少农村学校集体备课制度因不合实际、讲求形式、追求过高效率等而形同虚设。大胆改革,制定渗透课改理念、人文关怀的备课制度是当务之急。例如在教案编写上尽可能不求统一,提纲式、板书式、图形式、提问式都行;简案、详案因人而异。特级教师宁鸿彬教《变色龙》教案上仅有个“变”字,又有谁能据此否认其教学效果呢?校长应把关注教师的工作效果、教学成绩转变为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经常下班听课,带头参加各组集体备课,多听教师心声。这既利于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也能营造良好的集体备课氛围。
二、事前有备,事后有得,切实提升集体备课全程效益
事前充分准备。集体备课要以个人深入钻研教材为基础,教师平时就要不断地学习积累,厚积薄发。集体备课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写教案。“备课是上课的准备工作。”它既可以是学习理论,也可以是分析学情;既可以是反思教学,也可以是总结经验;既可以是剖析案例,也可以是探讨方法。可以说,备课的外延已经等同于教育生活的全部。特级教师钱梦龙都“在用一生备课”,我们又怎敢懈怠?集体备课前所有参与成员都要充分准备,以便届时能积极提出困惑、发表不同的见解,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特别是主备人,更要进行前期研究,根据备课的题目了解学情、研读相关的参考资料,深入分析思考,提出备课的关键或疑难问题。
事中注重研讨。集体备课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便是讨论。讨论可引发教师更多的问题和思考,诱发出教师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灵感的火花。讨论是否充分,关键在激活参与者的思维,重在交流研讨、感悟生成与观念碰撞,让集体备课充满学术讨论的氛围。可灵活使用三种方法:一是提问法。要引导大家针对备课的相关内容提出若干问题。提出问题既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又是创新思维的诱因。二是讲座法。农村学校没条件邀请专家来指导,就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实践专家”围绕某一方面作重点发言,以便大家开拓视野、抓住重点、把握关键、提升思维。三是分合法。此法较为实用。讨论形式有分有合,灵活组合,既提高效益,又激活思维,极易活跃教研气氛。集体备课是一个民主参与、讨论的过程,经验多寡、教龄长短不应成为交流的障碍。参与者也应认真听取讨论,思考不同的意见,将好的见解、提议整合进自己的认知体系,将不合适的或不全面的加以完善,抑或摒弃。在讨论过程中,主备人或备课组长要统筹计划,运用相应的组织技巧,使每个教师都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整个过程中。同时也要有大局意识,控制好讨论的方向、方式、主题,防止在无关紧要的小细节上争论不休。
事后抓好落实。集体备课以后,学校应抓好落实工作。一是检查与评价。检查可采用普查和不定期翻阅两种方式。检查时应有所侧重,少一些无意义的、形式的东西,尽量多给教师以人文关怀,尊重教师意见。如对集体备课之后教师二次备课而形成的“子案”的检查,应着重查看三维目标的整合、学法的导引、激活教学情境的构思,特别是课后反思。评价重在评过程:能否积极参与,能否查阅资料、补充教学内容,能否提出有价值问题,能否发表个性见解。还可通过随堂听课(倡导开放课堂,任何教师可以走进任何课堂听课)将教师关注的重点从教材转移到课堂,侧重看其能否博取众人之长用于实践。二是成果积累。每次活动后,要有一两名教师把集体备课的成果呈现出来,学校应为教师成果的积累提供展示的空间和物质、精神的支持。如进行成果汇编,给予经费支持,将优秀成果在网上发表或向上级教研部门推荐,让教师看到自己的专业成长,体验到成功乐趣,逐步使集体备课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和正常需求。
三、不拘一格。创新模式,不断开拓集体备课精彩时空
课后聊天与“每日一语”。集体备课形式应灵活多样,既有集中研讨,又有分散交流。不拘时间、不择地点,三五个教师聚在一起,在轻松氛围中提问题、谈想法,大家共同解决教学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此种课后聊天能极大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更具针对性,是对集中研讨的有益补充。另外,精彩交流不限于有声语言,校内、组内板报上的“每日一语”也不失为简便有效之法。每周安排一两人在板报上署名推荐教育名言、好文好书、好观点好做法或提问题等等。因有署名,推荐者多要认真准备,这样,受益的就不单单是读者了。
跨学科备课与校际交流。新课程强调综合性,不同学科有着共性问题,且不同学科教师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多学科协作探讨,常有异样收获。许多农村学校办公场所不足,教师集中一室,利于对教学共性的探讨。另外,个别学科教师少,很难形成教研氛围,需以教研片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各校轮流作东,教师每月集中一两次进行集体备课,这可有效改变个体无援状态,又因活动“级别”提高更易引起重视而收到实效。此外,随着农村学校硬件建设不断完善,集体备课还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平台进行灵活的“在线集体备课”。
先听后评与先说后听。“磨课”如同“解剖麻雀”,通过对某几课教学反复地、深入地学习、研究与实践,能尽快认识规律、掌握方法、优化习惯,形成科学的课堂思维形式。集体备课可与“磨课”有机结合。方式可采用先听后评(现场听课,之后及时组织评议)、先说后听(先让授课人说课,提供修改建议后上课,再听课并组织评议)。如在新授课时,先听一位教师在常态下上课,课后组织听课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的实效展开讨论,各有所得后再到各自的班级上课,最后再集中研讨。“磨课”与集体备课结合不需花费过多时间作秀,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