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为了有效的教学,我们该做些什么?
作者:苏 瑜
一、问题分析
三年级数学老师在讨论第二天准备上的《平移和旋转》第一课,T老师根据自己的分析,确定本节课的两个具体目标:一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二是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出一个简单图形沿什么水平方向平移几格。T老师说: “第二个教学目标,应该是比较简单的,没有必要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如果学生不会数平移的格数也正常,他们没有学过。只要以小房子图为例做示范,跟学生说清楚怎样数移动的格数就行了。”其他老师对T老师的想法有异议:“怎样数移动的格数,这个问题不简单,要让学生探究。”
二、行动对策
判断平移几格,究竟有没有探究的价值?
我们采用的行动之一:课前的分析和调查。
(1)再次分析教材“教材上是用定性描述和定量刻画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图形的平移。如果从学生的视角看教材:‘图形在方格纸上是怎样平移的?’不难理解,但怎样可以看出‘小房子向右平移了6格’对学生来说真的就没有困难?学生毕竟是第一次学习。”w老师手捧着教材很困惑。
(2)对学生进行抽样了解。Y老师随意找了班上的4个学生,就平移几格的问题,简单的做了了解:1个正确,2个学生错了,1个无从下手。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找不到观察的着眼点,其中两个同学对平移的格数发生争论。
(3)询问去年三年级的老师。s老师说,平移这一课,学生最难理解的就是数平移了几格。出错的原因就是学生错误地理解成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空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距离。
上述分析和调查说明:“如何数平移的格数”是学生最容易出错、并发生争议的地方。而且弄清平移的图形在空间变化位置的方式,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本节课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方法,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行动之二: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
有了上面的分析,T老师对原来设计的学习活动进行了调整。主要是由原来的教师示范调整为先让学生尝试选择图形中的某个点(因为数点平移了几格相对比较容易),判断出这个点移动的距离,通过电脑动态演示,感知整个图形移动的距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知道判断图形平移的距离方法有多种,可抓特征点,也可抓特征线段等。
行动之三: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估计学生一种错误是“把平移的格数理解成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空格数”,找不准对应点。所以,过程中需要强调对应点的找法。
行动之四:课堂实践及效果检测
T老师在三(3)班上《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
(1)观察讨论,感知平移的距离。
师:(出示小蚂蚁搬家图及简化的格子图)瞧,小房子的运动方式是什么?(平移)向哪个方向平移的?(右边)
第一只小蚂蚁说:“你们看,我们的房子向右平移了2格。”
第二只小蚂蚁说:“不对,是向右平移了5格。”
第三只小蚂蚁说:“你们说的都不对,我们的房子是向右平移了6格。”
师:你们同意哪种说法呢?
学生状况:全班31个学生,有21个学生认为移动2格(因为两个房子之间空2格)。有5个学生认为移动5格(正确)。还有5个的答案是6格或者束手无策。
学生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后,教师出示多媒体动态演示小房子平移的过程(5格)。
(2)动手实践,理解平移的距离。
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例图),在左边的图上找一个你最喜欢的点,再到右边的图上指出它平移后的位置,并数一数,说一说它向右平移了几格。
效果检测(采用统计学生作业情况的方法检测教学的有效性):找点时,有学生在小房子上画一只蚂蚁或者其他简单图形代替蚂蚁,有的点在房子外面、有的点在里面……
师:我们再来看看,小房子到底是向右平移了几格呢? (多媒体闪烁小房子上的两个对应点,动态演示点的移动过程)
接着,进行了书上的练习——金鱼图和火箭图平移的方向和格数。现场统计的结果是:①十多个学生并没有用找点和线段的方法来数平移的格数,只是用手比划着整个图形移动的格数;②还有十几个学生(一半)出错(数中间间隔的格数)。
三、问题与反思
“这节课的探究怎么没有效果?没想到学生竟然不会找点!学生也经过了实践探索和讨论交流,还设计了课件演示,对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应该有丰富的表象积累了呀!为什么在后面的练习中还是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T老师感慨道。
这一节课主要是探究方法上有问题。学生还没有清楚整个房子的移动过程,教师就要求以某个观察点推测整个房子移动的格数,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T老师在老师们的分析后针对探究性学习活动再次进行了调整。
四、课堂再实践
T老师在三(5)班进行了第二次的实践,主要是:
动手实践,老师给每一个同学都准备了小房子,动手移一移。请一位学生放慢镜头演示:小房子移动1格,到哪里?移动2格呢?……动手移后的结果为f1么跟你原来的想法不一样?“原来只看中间的格数,其实是不对的,要看整个房子移动了几格。”“如果没有了剪下的小房子,你还能有其他办法知道小房子移动了几格吗?”学生通过再次探究,发现可以在小房子上找一条线,数出这条线移动的格数,也就是整个房子移动的格数(全班大约29个学生找线)。
五、后记
这次的跟踪了解,让我对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第一,分析教材——有效教学的起点。案例中“小房子向右移动5格”学生会怎么认为?有没有必要再设计一些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在研读教材时,不仅要去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能不能理解,更要去关注从学生的视角研读教材。
第二,了解学生——有效教学的根本。案例提醒我们:事先可以通过调查,找准切入点,将活动的功效最大化。
第三,设计活动——有效教学的关键。第一次教学中小蚂蚁搬家的情景创设的本意很好,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但这个情景阻碍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特性的把握,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房子以外的形式上了。第二次教学时省去小蚂蚁搬房子的情景,让学生直接感知,动手实践,比较反思,抽象概括(如果没有剪下的小房子,你还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小房子移动几格),整理建构(小房子移动的格数,其实就是小房子上任何一条线、一点移动的格数)。对教学过程中相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计划,走进课堂才能游刃有余。
第四,记录情况——有效教学的检验。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起点和不同的发展空间,准确把握教学起点的同时也检验自己一阶段的教学究竟给学生留下了什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记录学生真实的情况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就是教师提前将学生、情景、教师、课程纳入关注视野,不是预先总控一切,而是保持一种从容的心境,一种宽容的胸怀进入课堂。这,也是课堂有效的重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