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探”与“究”

作者:陈亚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教学过程”提出这样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根据这个要求,探究式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为此笔者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尝试用“探索——研究——提高”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本文着重谈谈“探”与“究”问题。
  
  一、探索问题
  
  1.根据课文知识内容,提出探究的问题
  开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还可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进行交流,评比出最佳问题。如我在讲九年级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中“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古代、近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体地位,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以后“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处于一个什么地位?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这个地位?由此,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交流,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为什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哪些差距?我们应该怎么办?当这些问题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情绪高昂、兴趣倍增,相应的教学内容也随着问题的提出明确了。
  
  2.创设意境,让学生动起来思考问题
  创设意境,就是有意创设生活中的一定场景或角色,让学生观察、体验、讨论、归纳,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授“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一节时,我并没有直接授课,而是首先进入一种角色,煞有介事地说道: “我丢了一件东西,据说是你们班的学生拿了,但我不知是谁,所以我要对你们每一位同学进行搜查,现在请全体同学起立,我要搜查你们的身体,包括你们的书包。”学生一听,全体愕然,三三两两地站了起来,这时,我很怕他们都站起来,“晾”我的场。终于,有同学喊了一声:“不行!”但底气明显不足,我乘机问:“为什么?”学生议论一会儿后,我就“搜身”这个话题,一边引导,一边让学生讨论回答,相继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犯”、“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等问题也进行了“假设式”探讨。这样,我就从多角度、多方面完成了“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教学。
  
  3.提倡学生参与教学,鼓励学生提问题来“为难”老师
  现代教学是全员参与共同学习的“展示台”,教师应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感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倾听学生的思考,满足学生的要求。我在每堂课完成后,总要留下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就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题,并特别要求他们能把我“难住”。学生很兴奋,几个人围在一起,商议“难倒”的问题。我对学生所提问题,总是认真解答。之后,我又提出问题,或让学生讨论完成,或让学生回家与父母交流。正是通过这种“互提、互答”的“互动”教学,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点与疑惑点,教师才能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而不要只盯着预定的教学内容。
  
  二、研究如何解决问题
  
  研究已提出问题的答案,这是探究式教学的中心环节。怎样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呢?
  
  1.“合作——竞争”式研究(也称小组合作式探究)——探究常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要求改变以往的单个学习状况,形成“生生相互合作”、“各组展开竞争”的“合作——竞争”关系,培养学生既合作又竞争的思想意识。
  
  2.师生互动式研究——研究的最基本形式
  较多的方式是师问生答,也可用生问师答的方式,这样做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创新的火花,使学生产生想学的兴趣。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特的想法,古怪的问题,应尽可能地满足,不能以不屑一顾的态度,轻易做出判断,防止挫伤学生的创造激情。
  
  3.撰写小论文式研究——研究的纵深发展
  在一节或一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可根据所讲内容联系社会热点设计问题,让学生撰写小论文。学生通过查资料、上网等方式完成小论文的写作,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探究和评比。
  
  4.课后探究——研究的知识拓展
  课后探究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网络探究、采访调查式探究、与家长共同探究等。不论采取哪种形式,教师必须让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的与探究方向;探究的问题必须具体、实在,具有可操作性;要与所学知识有联系,不可太深奥;必须符合学生现状与特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