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谁是音乐“后进生”

作者:段志东




  何谓音乐“后进生”?没有现成的定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以育人为目的,淡化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建立、兴趣爱好的培养等诸多领域的内容。在普通中小学尚未建立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自然也就缺乏衡量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科学依据。音乐教师有时对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尚且难以判断对与错(有人说音乐本来就没有对错之分),我们又凭什么认定某个学生是音乐“后进生”呢?
  请看以下几例:
  
  1.六年级音乐期末考试的时候.有个学生对教师说:“老师,您教的歌曲我一首也唱不好。我可不可以唱两段京剧?我跟爷爷学京剧已经两年了,我还可以边拉(京胡)边唱。”
  2.某位学生由于发声器官天生存在缺陷,唱歌老是“不合调”,不仅难以独立演唱歌曲,与大伙齐唱也“格格不入”,影响整体声音的和谐。教师拿他没办法,只得让他闭口不唱。
  
  3.某班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中国名曲《空山鸟语》后,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取名字。有一位农村转学来的学生,为该曲取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捉鸡。”并写了注解:“老太太的鸡从鸡窝跑到院子里,她急着到处捉,又来了一群小伙子,拿着笤帚一起捉,打翻了院子里所有的东两,也没有捉到。”
  以上三例,教师们应该似曾相识.一个“不务正业”,一个“五音不全”,一个“胡思乱想”,我们如何评价这些学生?是斥之为“后进生”并予以强行转化呢?还是指导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继续发展?新的音乐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必须选择后者!遗憾的是.在现实教学工作中,不少音乐教师并不这么细细斟酌,多是按“模糊管理”的方式甄选学生,基本上是凭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的“满意度”做出判断。如果教师教育水平较高、教育观念正确,做出的决定可能会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出现偏差就会导致“判断失误”,甚至可能误人子弟,错失人才培养机会。著名钢琴家孔祥东上中学时的遭遇就是一例。
  据说孔祥东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学时,被认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后进生”,初二时教师和家长曾想让他放弃练钢琴,改学大管,幸亏嘴型和牙齿漏风才作罢。作为差生,他被学校转至另一班级,由一位年轻教师执教。多亏这位教师慧眼识珠,发现他的演奏技法没有问题,只是缺乏自信,于是鼓励他:“两年时间内你会超过所有同学。”一句话点醒了他心中沉睡已久的梦想,孔祥东终于成为国际乐坛最富盛名的中国钢琴家之一。一位饮誉世界的音乐家差点儿在中学就“夭折”了!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的现实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对于学习有困难、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必须非常慎重地辩证分析,学生的智力水平不等.兴趣爱好各异,情感意志有别.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不一,落后的方式和原因肯定千差万别,仅凭一次或几次测试是不能做出判定的。惟有在深入了解、反复权衡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到底谁是音乐“后进生”?笔者有个粗浅的看法,音乐“后进生”至少应具备以下五点中的两三点:①对音乐缺乏最基本的认识;②不能用简单的方式表现音乐;③感受不到音乐的美感及其体现的情感;④不能掌握相应的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⑤学习态度不端正,常常厌学、厌唱(奏)、厌听。
  最后说明一句,认定“后进生”不是目的,给学生扣以“差生帽”也不符合教育原则。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期待和热情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如果教师还没有准备好如何帮教他们,请不要对他们另眼相待。因为认定“后进生”的惟一目的是帮助和改变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