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如果我也能坐前面”

作者:阎少芬




  周一下午的生物课。巡堂时发现后面两排小辉等七八位同学,呆呆地坐着,他们既没有书,也没有笔,刚刚发的练习册揉捏成一团塞在抽屉里。其他同学都在抓紧时间看书复习或做练习,怎么他们没一点触动、没一点紧张感?居然能做到“纹丝不动”。
  “为什么不看书、不做练习?”
  “没有书。”
  “没有笔。”
  “不会做。”
  “你们每天来到学校,在课堂上不是睡觉,就是吃零食、讲话影响老师同学上课,又不完成作业,你们不想学点东西吗?跟老师说说,你们想学点什么?”
  “老师,其实我们也想学好的,但是有些内容太难了,实在听不懂,而且总是我们坐后面.有时又听不清老师说些什么。你看,后面两排都是成绩差的同学,刘星和蒋剑林还被安排在特殊的位置一紧贴后墙壁。听不懂,没意思!我们就做别的事了。我们这些人永远都不被老师看得起,在班里永远是一个被人遗忘的群体。如果我能坐前面,或把我们这几个隔开一点,也许我会做得好些。”
  “如果我也能坐前面,也许我会做得好一些。”学生的这句话使我想起一个案例:
  美国的一位教育专家曾做了一项实验:她把两小束一样的常春藤分别栽在两个相同的花盆里,给两束常春藤相同的阳光、相同的水,但予以不同的关注。她把一束常春藤放在厨房里的柜台上,让它远离师生的注意,而另一束放在大教室的壁炉架上,然后对她的学生说:“在今后的每一天,我们都将对着放在架上的这束常春藤唱歌,我们将告诉它我们多么爱它,它是多么的美丽。我们将用我们的善意关怀来滋润这束常春藤。”
  四个星期后,实验的结果令老师和孩子们大吃一惊:厨房里的那束常春藤长得又细又长,病蔫蔫的,而放在教室里的常春藤则长得油亮亮的。为了把这项实验更推进一步,老师将两盆常春藤作了调换。又过了四周,它们就分不出彼此了。
  实验表明,在同等条件下,不同的关注竟引起如此大的差异。连常春藤都渴望善意的关怀,更何况成长中的孩子?
  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学校教育。对待“品德不良”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许多教师缺乏的是爱心和耐心,缺失的是教育的民主和公平。作为班主任,每当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常常从原先的班主任或任课老师那儿收集学生资料,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六九等。那些被老师视为思想品德优秀、成绩优秀的“宠儿”往往被安排坐在前几排,他们成了课堂和各种活动中的主角,表扬、奖励非他们莫属,荣誉更成了他们的专利。在老师的精心呵护、关爱下,这些“优生”显得越发优越。相比之下,调皮捣蛋、成绩差的永远坐后排,难以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这些不受关注的弱势群体要么沉默寡言,消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要么自暴自弃;要么捣乱闹事……试想,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我们的教育怎么能“面向全体”?怎能实现“教育公平”?又怎么能让“每个孩子都健康发展”?
  教育面对的是沉甸甸的生命和灵魂,它需要教育者施以情意深沉的师爱——似春雨润物,无偏无蔽;似阳光播撒,均匀漫布。谁不梦想成功?谁不期望鼓励和赞誉?尤其是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在同样的阳光雨露下享受更多的关注和期待。由衷的肯定、诚恳的激励带给他们的是暖意,是亲近,是自信!或许,给予他们自信的同时会催生出一个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