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黄秋函 阎兴华




  一个家里条件不错的男孩,有一次忘了带英语课本,打电话让妈妈送来。妈妈赶到学校后,孩子非但没有一声“谢谢”,还怪妈妈帮他整理书包的时候没看课程表。
  一对父母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成人并送入大学校门,儿子承载了他们的全部希望与梦想。虽苦虽累,父母亲无怨无悔,并为儿子自豪。没想到随之而来的只有儿子三天两头的催款信。后来,儿子为了要钱,竟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为了给儿子凑学费,父母亲有病不能治,还卖掉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
  沈阳17岁的少年韩磊,为了救一名溺水的20岁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被救者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英雄家属明确表示不要赔偿,只希望对方能提供证明,可被救者始终不肯露面。
  上面的事例让人震惊,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有着“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郭居敬《二十四孝图》)等优良传统的民族。我们不禁要问,感恩的心去哪里了?感恩意识匮乏的原因何在?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呢?
  
  一、感恩意识的匮乏及其成因探究
  
  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主题,是被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现代心理学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感恩包含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乡土、尽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前, “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孩子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的培育之恩。感恩意识匮乏,主要是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代意识强调的是权利义务关系、契约关系,这恰恰与我们传统观念中以血缘、情感来维系的实体性关系相左。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全面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封闭走向开放,而一些不良风气也随百废俱兴而兴。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感恩意识在现代发展观中被削弱。一些人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和“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单纯的个体化,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孝顺父母是文化糟粕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感恩意识的匮乏,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
  (二)学校教育偏失
  感恩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中应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道德教育实施方法上,当前多数学校都以说理教育法为主。实际上是强制灌输。随着社会转型,人们价值观念逐步转向多元化,传统的说服、灌输方法不能适应学生价值取向多元的需要,再加上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的不一致性,教师说的与社会上人们做的不完全相符,中小学生在道德两难中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能选择的结果就是不选择。久而久之,学生对学校的道德教育失去了信任,感恩意识的养成也就无从谈起。
  
  (三)家庭教育不当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代家庭普遍已经变为“4+2+1”的模式。这种模式中处于“1”位置的孩子自然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们所获得的“爱”太泛滥、太单向、太单一,使他们处于爱的麻木之中。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回报”的责任。久而久之,造成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与此同时,由于就业压力加大, “上大学、上好大学才能有好的出路”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共识,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育”转,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包括感恩教育)。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然会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也根本不存感恩之心。
  
  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意识、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在感恩教育过程中,应围绕“感父母之恩德,念学校之栽培,报祖国之养育”三个主题,结合心理学知识,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知恩、感恩,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报恩。
  
  (一)开展系列活动,晓之以理
  必须通过系列化教育活动,逐步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如在初一年级,开展以“孝敬父母,敬重长辈”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具体有: “算算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经济账”、 “我为父母洗次脚”、“给老师敬一杯茶”、“回顾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对自己关怀的美好一刻”等。在初二以“学做父母,体验辛劳”为主题开展活动。具体有:冬天洗衣、洗菜等家务劳动。在初三年级则可以开展以“感谢母校”为主题的活动。具体有: “记一个我最感谢的老师”、“为学校植一棵纪念树”等。我们还应该走出家庭、走进社区,将“感恩”迁移到爱社会、爱党爱国。
  
  (二)创设感恩氛围,动之以情
  营造教育氛围,创设教育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受到陶冶。潜移默化,让感恩之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需要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如:1.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2.创办“感恩”小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内容,定期刊出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孝星”的形象,从而受到感化。3.设计“感恩”的广告。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从中受到熏陶。4.通过国旗下讲话、校会、集会等,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尊敬老师、报效国家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好好学习报答父母、老师。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5.结合中秋节、父亲节、母亲节和教师节,举行感恩主题作文竞赛,开展主题演讲活动,升华感恩境界,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心声,化为自己的行动。
  
  (三)借助社会力量,行之有效
  学校和课堂是养成感恩意识、开展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在坚持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同时,应当积极借助社会力量进行感恩教育。如邀请感恩励志的专门机构对学生进行“感恩励志”的专题教育活动,等等。
  感恩的心是一颗和谐的心,感恩的人是一个和谐的人。今天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讲就是人人心灵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开展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