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以劳技课为契机培育新型劳动者

作者:吕国庆




  现在虽然进入了新世纪,但是在有些方面人们的观念并没有与时俱进,比如劳动观念在孩子眼里越来越淡化,无足轻重,学校不重视,家长不过问。甚至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劳动将来自然会学会的,劳动是那些学习不好的人,尤其体力劳动是那些没出息的人做的事。
  不容乐观的现状,我们不得不说,不得不面对。
  现实中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孩子能考上好学校,把孩子必要的劳动,包括自我服务性劳动全包下来,个别家长甚至还到学校替孩子做值日。而学生一旦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就会产生不愿意劳动、鄙视劳动的倾向。劳动有时也会被老师无意扭曲,劳动课仅仅是扫扫地,搞搞大扫除,劳动量非常少,更谈不上进行相应的劳技教育了。相反劳动莫名其妙的被作为了惩罚的手段流行于各个校园。当有违反纪律等行为发生时,教师就罚他值日,去扫地擦窗户。无形中使学生错误地把劳动视为“劳动改造”,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厌恶劳动。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学生的劳动习惯渐渐被削弱,成了生活上的弱者。娇气,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受不了委屈,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既磕碰不得,又害怕风吹雨打日晒。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观念淡薄了。劳动成果自然也不珍惜。由于极少参加体力劳动,孩子们很难有“粒粒皆辛苦”的体会,在家里饭桌上,家长总是挑他们最喜欢吃的给他们,在学校食堂里一些学生吃鸡蛋、馒头时,咬一口感到不对自己口味,就随之扔弃。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比穿戴,赶时髦,花钱大手大脚。
  学者呼吁专家关注,教育改革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
  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了让学生们步入社会,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劳技教育的重要地位愈来愈明显。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教育专家们不仅看到学生的劳动观念要加强,要参加必要的日常劳动,更要进行劳动技能技术培训。于是劳动课也适时更名为劳动技术课。这门课综合性很强,作为新课程的产物,它赋予了深刻的涵义。因为劳动技术课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型课程,与学生生活实际、当地生产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以操作实践为主的课程。它更关注学生在亲身体验的技术性劳动中,开发创造力,开发学生潜能。更强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掌握知识和技术,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要改变“重智轻德、重智轻能”、“以分数衡量学生一切”的倾向。
  及时进行劳技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需要的建设者。
  学生进行劳技活动往往是花时多、难度高,我们教师必须善于调动学生参加劳技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劳技实践活动中感到快乐、增添兴趣、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形成创造力。同时还要考虑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体力弱、心理素质不成熟。还有综合实践活动,其实践性、开放性及分散活动较多,学生活动的风险自然比其他在校内的课程大得多。所以在安排劳技实践活动时,在活动内容、活动量、活动时间等方面要因年级而异,不能超过学生所能够承受的负荷,尤其要注意安全。必须真正把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立足于课堂,讲练结合
  
  在劳技课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谈话、讲解说明,更要演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从模仿、半独立到独立进行操作实践。有些活动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可以借此树立小学生具有良好劳动习惯的典型,宣传他们的事迹,热情地予以表彰,让榜样带动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习了《包水饺》、《钉纽扣》,可以安排包饺子比赛,钉扣子比赛,看谁做的活细致美观,谁的速度快。学习了《扎红花》、《剪纸》、《刻字》、《编织》等课,可以对学生进行我国优良传统和民俗的教育,焕发爱国激情。以前上“手工”劳动课,学生只是满足于完成一个作品,老师能给个好成绩就算了,根本谈不上是否实用,是否有创新,下课后也是扔扔玩玩,最后都进了纸篓。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工艺”技能应用到课外。结合各种节日,讨论如何布置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家园,大家献计献策制作精美的作品,这样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得到老师的好评家长的认可,兴趣一下子浓起来。
  
  二、形成于家庭,巩固发展
  
  穿衣、洗衣、洗澡、择菜、做饭等,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自理能力,但是由于是独生子女的缘故,现在的孩子却很少能把这些事儿做好。为了让学生自己的事自己做,大人的事帮着做,就可以与家长联系,督促孩子在家学习,同时在合适的时候安排家长来校,参加一些亲子活动游戏。这种类型课的特点是劳动实践场地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示范,学生还可在家接受父母的帮助,理解并掌握了知识要点。参与这些活动后,家长一定会给学校教师更多的支持。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教育不但要发展孩子的智力,还应燃起孩子对劳动的渴望。没有少年儿童劳动的幸福,就没有教育的一切;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少年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适宜的有趣的有用的劳动能使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在劳动中既动手又动脑,不仅学到了生产、生活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而且开发了智力,越来越聪明。
  
  三、服务于社区,形成技能
  
  劳动实践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技能需要经常不断的劳动实践来磨练和积淀。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学生参与一些农业劳动。比如翻地、种菜、浇水、施肥、采摘、修剪、插秧、收割等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可以使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得到很好的发育,而且可以提高运动能力水平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在学到栽培种植等技术的同时,又加强了运动,锻炼了身心,可谓一举两得。当观察发现蔬菜上有病虫害时,还要去研究这蔬菜得的是什么病,侵害的是什么虫?又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都需要学生去研究、讨论、请教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学生认识了更多的蔬菜、水果,农具,以及部分农具的实际操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讲授指导,初步掌握了某项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后,再通过为社会服务的实践,进一步学练劳动技能。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在服务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我们还组织学生到社区做好事,清理电线杆上乱张贴的小广告和路边杂草,到当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让学生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像《小金工》、《小木工》、《缝纫》等课,可与当地的某些工厂、工地联系,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实践。学生不仅能在参观中把课堂教学中初步学到的知识技能,通过实地观察学习获得进一步提高,而且还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及实际社会价值,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激发其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情感。
  把逐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作为小学劳动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讲明每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以增强小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兴趣和自觉性。要想办法指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会运用学到的基本劳动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从而尝到成功的愉悦。应注意启发学生体验劳动的感受,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小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众所周知,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讲过:“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毫无疑问,劳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也一定会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培育出更多的合格的高标准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