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论建构主义课堂教学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作者:张 忠 陈家麟




  [摘要]当前建构主义理论在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在其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些崭新的特征,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加强学习与研究,并在学科教学中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建构主义课堂教学心理健康
  
  作为一种崭新的学习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建构主义,以其独特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持久而热烈的教学改革浪潮。在我国,由于实施素质教育、革新传统教育弊端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需要,建构主义已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反思我国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此背景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各种媒体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崭新的面貌和内在的生命张力。
  
  一、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新特征
  
  (一)师生关系的平等性与合作性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其“知识权威”和“话语霸权”的地位不可动摇;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是知识灌输的对象,绝对服从于教师的权威。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显然,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师生双方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教师从“知识权威”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甚至是参与者。同时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确认,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这样围绕“意义建构”这一目标而生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具备了平等性与合作性的特征。
  
  (二)学习目的和方法的协调性与一致性
  传统课堂教学中,尽管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为了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但由于教学观念的陈旧,听讲、记笔记、记忆、背诵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至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运用知识、知识能否转化为能力则无关紧要。显然,这种学习的目的和方法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且积弊深重。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保证学习者作为自生产系统去应付生活”,“学习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一言以蔽之,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意义建构能力”,发展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知识的技能和能力。由于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便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这样,学习目的和方法就达到了一种内在的协调与统一,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与社会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主要通过讲解、板书以及其他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视教师的讲解和书本知识为标准答案,生抄硬背,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不能形成一种有效的互动,学习过程是单向的、被动的、封闭的。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通过揭示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以及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的学习情境,为学生的“意义建构”创造了条件。学生则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主动地对输入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并通过和小组成员、教师的“协作”与“会话”,使新经验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改造和充实,最终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既是一种“自我建构”,即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理解;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建构”,因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积极有效的社会性互动已成为形成、检验、调整和丰富“自我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学习情境的真实性与卓富性
  在传统教学中,不能说没有学习情境的创设,但由于教师缺乏自觉的情境创设意识,加之信息教育技术的落后,这样的一种情境是贫乏的、单一的。而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作为组成学习环境四大要素(情境、协商、会话、意义建构)之一的“情境”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不可或缺的前提,它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是一种真实情境。而多媒体技术则为这种情境的创设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和保证。这样的一种情境无疑具有真实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它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五)学习效果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与发展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的依据是学生笔试测验的成绩。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更强调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与发展性。所谓“多元性”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即除了教师的评价外,更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对个人的评价。所谓“多样性”是指评价内容的多样性,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所谓“发展性”是指教师关注学生发展的现状、潜力和发展趋势,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挖掘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
  
  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心理的发展,绝大部分是在这一特定时空完成的。上述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所呈现出的新特征必然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愉悦的学习情绪和高度的注意力的重要途径”。一般认为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须做到四点:引发兴趣、鼓励成功、寓教于乐、师生合作。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将这四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可谓“浑然天成”。它强调平等协作的师生关系、注重创设真切自然的学习情境、注重学生之间的“会话”与“协商”、承认学生以不同方式理解事物的合理性等等,这些无不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心理发展创设了最佳氛围。
  
  (二)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建立起来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