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启动“三化积蓄”活化“内存语言”

作者:朱国忠




  语言积蓄的问题,常常让我们感到困惑:下了功夫,为什么没有成效?为什么学生积蓄的语言缺少活性,会成为僵硬、冰冷、沉睡的石头?学生对于积蓄的语言为什么难以融会贯通,常常发育不良,成为无奈的侏儒?要提升语言积蓄的品质,增强语言积蓄的有效性,我们就必须启用“三化积蓄”——多样化、活动化、恒常化的积蓄范式。
  
  1.归类图式型积蓄。乔姆斯基认为,小孩子的语言中枢内先天就具有一种接受与识别千变万化的表层语法结构后面的那种为数不多而带有普遍性的相似模式的能力。的确,人对语言信息的“心理表征”就是以包括“主项”、“谓项”的基本命题为最小单元的;任何文章其基本结构就是“谁,干什么”和“什么,怎么样”;其基本内容就是“事实”、“看法”。这便是一切语言材料的主体框架,也是人们赖以识别和生成语言的上位观念。我们指导学生学习积累运用语言时都要很好地利用这一主体框架和上位观念,来同化具体的复杂纷繁的语言材料。我们要十分重视这一整理归类的工作。比如基本语汇的积累,对好的词语采取多种归类形式,词语性质和意义范围归类,功能与关系相似相近归类,相关成语归类等。这样归类编组,可以有意识按韵脚排列成韵文形式让学生诵读。如此,不但便于学生记诵,而且使词语有序地储入学生的心理词典。再如对完整语篇的积累,从高年级段开始,可将文章大体按照题材划分单元,分为写人、叙事、描景、状物和其他几类。学生记诵语言材料时,便可同时分门别类建构自己的心理图式,如角色图式、事件图式、场景图式等等。
  
  2.匹配活动型积蓄。语文积蓄要“活动化”。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规律。语文积蓄中的文化积累、生活积累都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理解、感悟、记忆、运用等积极的活动中进行。我们应该开展综合性学习和其他链接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提高词句银行的储蓄额、完成报道或其他形式的作文作为任务驱动,引领学生在活动或衍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相关的词语。如教学了《西湖》、《美丽的南沙群岛》、《长城和运河》之后,我就和学生走进一个和文本最具相似匹配性的环境——家乡的小岛开沙岛,从而在活动中进一步完成、活化上述三篇课文中写景类好词的积累。在寻找家乡亮点的过程中,“地理学家”吴飞同学说:“我的家乡风景如画,独具魅力。平五河像一条绸带飘落在家乡的大地上(活性积累《长城和运河》中的语言),一直伸向远方。长江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家门口流过,演绎着大江东去的豪迈与激情;她热情地托起洁白的浪花,仿佛是在挥舞花束欢迎远方的客人(活性积累《美丽的南沙群岛》中的语言)。长江大堤犹如一条巨龙穿行在长江的身旁,曲折蜿蜒,气魄雄伟(活性积累《长城和运河》中的语言)。我的专辑名叫‘大江豪情’。”“美学家”印佳楠同学说:“开沙岛的周围,沙渚星罗棋布。沙渚上,长江畔,长满了茂盛的芦苇。那一望无垠的苇丛成了绿色的海洋,绿色的宝库。天空是一片蓝玉,苇海就是一块翡翠。眺望远方,翡翠和蓝玉合壁,蔚为壮观。我的主题是‘翠玉合璧’。”(活性积累《美丽的南沙群岛》中的语言)“历史学家”袁甜甜意味深长地说:“如果说苇海是一块无瑕的翡翠,那开沙岛就是长江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了。早在五代的时候,我们的祖辈就在这片辽阔的江面上航行、捕鱼,在沙州上开垦、种植。滔滔江水,融入了祖辈搏击风浪的汗水;片片沙洲,留下了祖辈生息繁衍的烟火(《美丽的南沙群岛》)。我取的名字是‘昨天的故事’。”通过拍摄,同学们发现了家乡许多令人足以自豪的地方。位于长江人海口、通州最西端的家乡美丽富饶,同学们自豪地说:“我们的家乡的确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堪称南方的‘北大荒’。”积累经典言语的工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3.即时生成型积蓄。学生当下的积蓄往往成为教师个人的愿景。更多的时候,成为教师的单向强制行为。计划积蓄的痕迹很浓,从而缺少了一种链接生活的鲜活,即兴积蓄的灵动。总之,模塑式的积蓄脱离了学生,脱离了生活。当下,我们应该追求一种生成性的积蓄方式。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积蓄信息,积蓄资源,提升积蓄的生成智慧含量:(1)匹配文本的关联性积蓄。目前所学的文本和前见文本存在着关联,此时我们就可以抓住关联点强化前见的积蓄。例如,我们在学习《黄鹤楼送别》一文时,诵读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后,我们就可以“送别”为关联点进行即时性的积蓄,让学生背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背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班级局势的对应性积蓄。根据班级不同时态出现的状况,适时地用对应的词句加以描述,从而完成即时性的积蓄。比如,听说金波爷爷到我们学校来作客了,同学们兴奋异常,看到此种情状,我就提醒他们可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大家刚才的言行举止。于是,“欢呼雀跃”、“兴高采烈”、“欣喜欲狂”等词语就被及时地进行了活性积蓄。有时见学生的情绪温度过高,我就说:“你们做一下,什么叫‘鸦雀无声’?”有时班级空气过于凝重,我就说:“请大家做一下,什么叫‘喜笑颜开’?”如此就在相似对应中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有关成语的积蓄,而且是活性的积蓄,一举两得,效果奇佳。
  
  4.均衡营养型积蓄。学生的语言系统要健康发育,我们必须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作为一个系统,它的组织都执行着“用进废退”的规则,“单向度积累”将遮住学生的一只只亲吻语言世界的眼睛,关闭学生语言成长的一些通道。语言积累的偏食将让我们错失学生语言系统全面发展的花期,出现倾斜的发育缺陷。鲁迅先生早就告诫我们,看书必须如蜜蜂采蜜那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不能只读文学书,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和纪录电影。这些话提醒我们对于语言的采撷与积蓄,应该有宽阔的视野,有均衡的配方。高频语汇与个性语汇,经典语言与常用俗语,抒情语言与叙述语言,静态文本语言与生活动态语言,我们都要兼顾,都要积累,下面的四个配方我们都可以尝试使用。配方一:经典诗歌+经典散文;配方二:古典文言+现代精品;配方三:人文类+科技类;配方四:课本恒定类+时鲜驳杂类。如果我们经常使用以上配方,就能让学生分门别类地自主建构自己的心理词典,实施均衡性诵记,确保学生语言系统的健全发育,提升语言系统的品质。
  
  5.多频叠加型积蓄。朱光潜先生说:“读书用目有时不如用口用耳。”胡克英先生也强调,“进入学生头脑中的语言,必须真正构成可视可感的表象或概念的外壳,而不是空壳,这样的语言才可以成为他们思维和表达的工具,供他们自由地驱遣、运用”;“任何语言形式,必须附丽于特定的表象和思想情感的内容之上,才能转化为儿童表达的工具,构成表达能力,这是一条客观规律”,因此,语言的积累必须讲究“整合性”。基于上述语言积累的经验与理论,我们在引导学生背诵时,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语言积蓄的过程。通过多频道的语言输入,实现语言的立体固着,提升诵记的有效度。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经典的篇章或段落,我们可以采用三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多频道诵记。
  1.听读欣赏。在弹性感悟、有效解读文本之后,引导学生聆听课文的配乐录音朗诵。结合看图、录像或多媒体课件,一面静听默察,一面同步展开想象,将文本转化成图像,也可小声跟读,细细咀嚼品味。2.看读配音。对于一些写景叙事类的经典课文,我们可以调出相关的图画、影像,设计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文本与图像实现相似匹配后给视觉媒体进行同步配音。3.演读背诵。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课文外化为表演性的诵读。学生可以进行有感情有动作的单独朗诵,也可以分角色演诵。上述几种多频道诵记,使文本的符号语言转化成学生的现实语言,进入语言仓库的必定是“词、物、情”的结合体,是“言、像、意”融为一体的综合物,是语言材料和多层面的语感经验。
  6.适时匹配型积蓄。小学阶段这个人生季节该读些什么书,该积累些什么和年龄与心理相适应的语言,应当有相对合理的范围。我们应该让他们读在这个季节里应该读的书,不能错过积累的季节。这是人的各种能力形成的需要,也是人成长的精神需求。人在一定的成长时期需要一定的营养。如果有欠缺,就会发育不良,或生出疾病。积累也如种植,过了时节,很难补种,勉强补种,长得弱小,不能开花结实。儿童时代不及时积累,到了青年或中年再补,学生个性化的语言系统就有了残缺与裂层,就不够成熟,或者滞后,甚至永远不能形成自我的个性。像在小学阶段,我们就必须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阅读《安徒生童话》、《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金波儿童诗选》、《中外神话故事》、《再寄小读者》等“儿童季节”的作品,让学生适时地积蓄人文与语言的营养,获得匹配生命季节的人格熏染。
  
  (作者单位:通州市实验小学,江苏通州,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