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探索

作者:何日忠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学主要是关注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学的方式与教师教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立,缺乏必要的融合,并且始终存在着重教轻学和不同程度的学为教服务的状况。这样一种状况的长期延续,极大地影响了历史教学的发展。如何才能尽快地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能够主动、快乐、高效、成功地学好历史呢?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就能很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新的历史课程旨在统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功能已经“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这是极富导向性的课程目标。那么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呢?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谈点体会。
  
  一、以新的角色、新的姿态面对新课程
  
  1.正确领会新课程理念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清楚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切不可因为在过去过分强调教师的方式,轻视学生学的方式,而在当前的改革中,反过来又过分强调学生学的方式,而轻视教师教的方式。在改革实践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揭示教与学方式之间的科学关系,特别是教的方式如何作用于学的方式,这直接关系到历史教学方式改革能否沿着正确的途径进行。
  历史教学方式是历史教学活动的样式,其改变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的,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实现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只有教师唱独角戏,是不能真正完成历史教学方式变革的。要相信,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只有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才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我们就必须从“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教师用“心”施教,不能仅满足于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还需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史学理论、学科教育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修养,并不断完善以历史专业知识为主体的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以适应新课程需要。例如:我在教初三历史时,就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重新整合了教材,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和概念,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条理线索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与结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地配合他们的学习。
  
  2.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自觉调整教学行为
  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学会自己搜集、整理、运用各种历史资料,自己探究、质疑历史过程,体验历史学习过程。这样,中学历史课的面貌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历史教学的质量就会有显著提高。怎样把这一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是以“鸦片战争”一节课为突破口的。我采取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挖掘潜藏在教材背后的内容,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为此设计了两个问题来统领课堂教学。一是:如果没有禁烟运动,是否会爆发中英鸦片战争?二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设计问题一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探究鸦片战争发起的根本原因及必然性。设计问题二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及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议题到了学生手里,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大家对问题有了统一的理解认识: “资本主义的本性是侵略和扩张,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他们就会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掠夺原料,抢占市场,扩展势力。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完成后,为急于解决市场问题,就是没有禁烟运动,也会挑起战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禁烟运动只是个导火线。”虽没有以往常规的讲解,但效果却很好。对于问题二有一定难度,我就从《南京条约》人手引导学生,结果学生找到了思路。有的学生说:“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一系列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的学生则不拘泥于本节教学内容,大胆对这一问题持肯定态度,说:“没有鸦片战争,中国将还是闭关自守的封建落后国家,西方近代进步的经济文化仍不能迅速传人中国。”面对这一分歧,我及时点拨:“侵略、掠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观动机,带来近代文明则是客观效果。”这样“扶”与“放”的结合,老师的角色转换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
  
  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也是本次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历史教学,可让学生从声、形、色、图等方面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理解历史,会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
  
  就教与学关系而言,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关键的环节之一。
  
  1.积极引导学生多开展自主性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条件。如,我在讲《洋务运动》一课时,课前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也有人说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反动统治的一场自救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谁对谁错?拿到问题,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激活了。一部分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论证自己的观点;一部分学生去图书馆翻阅资料;一部分学生深钻教材,请教老师。学生以多种方式、多条渠道搜集资料和精选资料、主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大胆质疑教材观点,在分析、讨论中充分体现了“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上网的那部分学生说:“洋务运动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企业近代化,国防近代化,教育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工业革命。”去图书馆搜集资料的那部分学生则说:“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养肥了中国近代第一批封建军阀集团。”……学生们围绕上述问题,将自己研究成果公布于众,各抒己见,表现了强烈的主动学习意识,从而将历史学习的空间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本内容拓展到书外知识,由被动接受发展到主动探究,由重视学习结果到注重学习过程。这样,历史学习对学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