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树立多元人才观,深化教育改革

作者:唐炳聚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形成了传统的单一人才观。这种人才观决定了中国单一标准的人才任用选拔制度,进而决定了单一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和评价方法。教育制度深刻影响到社会的人才结构,从而影响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统的单一人才观是应试教育的根源,对当今社会的教育仍产生深刻的影响。教育改革的根本,是要改变单一的人才观,树立多元人才观,进而形成多元标准的人才任用选拔制度,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为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培养个性鲜明的多元化人才。
  
  (一)单一人才观及其危害
  
  单一人才观是指用单一狭隘的评价标准看待人才。单一的人才观产生单一的教育,单一的教育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思想的单一化趋势,制约了思想向多元化发展。单一的思想决定了教育的体制、课程、评价方法也是单一的。中国从封建社会的乡试、会试、殿试,演变到现在的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考试性质不变:都是选拔考试;考试形式不变:统考;用人制度不变:以知识文章取人。“五四”运动引进了西方科学文化,带来了中国人空前的思想大解放,但单一的人才观没有变。改革开放,迎来了政治经济领域的思想大解放,而单一的人才观仍然没有太大变化,特别是标准化考试,更加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禁锢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单一人才观对我国的教育影响极大。单一人才观产生单一的用人标准:认为读书多就是人才。于是用人单位都去追求高文凭、高学历,不考虑录用对象的能力特点和本单位的实际需要。用人标准的单一决定了录用方法的单一:一看文凭,二看分数,没有现成的分数就考试。
  单一的用人制度必然产生单一的教育。首先是目标的单一。封建社会鼓吹读书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真正为了修身而读书的人很少,大多数人是看上了“学而优则仕”;看上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车如簇”。而如今,很多人读书是为了吃“皇粮”和就业,而农村的孩子读书则是为了跳出“农门”,摆脱农村的贫困。国家用人太注重文凭、注重考试成绩,人们自然削尖脑袋去弄高文凭和好成绩。于是,考试作弊屡禁不止,假文凭制造业应运而生。安徽省文凭验证中心从2001年9月成立至今,共受理11858份学历文凭验证,发现假学历2736份,国家不承认学历468份,两项占总数的1/4还多。据近年进行的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填写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了60万人,也就是说至少有60万人持有假文凭、假学历证明。大学校园内的考试作弊也屡见不鲜。高考的严肃性有国法作保障,可每年仍有人敢于碰“高压线”。
  单一人才观下社会对中小学的评价标准变得非常简单:看这所学校的升学率。升学率高,名声就好,就读的好学生多,借读费(择校费)就多。而钱多了,办学条件好了,教学水平高的老师和基础好的学生就愿意来了。好老师、好学生来了,升学率更高了。这是良性循环。相反,升学率低,好学生越来越少了,钱越来越不够用了,好老师跑了,升学率更低了。这是恶性循环。学校有被解散的危险!为了学校的生存,中小学的校长们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不得不迎合家长的需要,拼命地抓升学率。
  
  (二)社会发展呼唤多元人才观
  
  与单一人才观相反,多元人才观根据不同行业分工用不同的标准评价界定人才。社会发展呼唤多元人才观。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行业和领域越来越多。而且每个行业和领域的知识技能也越来越专。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所说:“我们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对孩子的最大帮助是引导他们向适应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今天我们完全忽略了这个目标,我们实行的是一视同仁的教育,仿佛要把每一个人教育成大学教授,对每个人的评价也都是依据这个狭隘的标准。成功可以有无数种定义,成功的途径更是千变万化的。”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多元人才观。社会的和谐关键是人的合作,各有所长的人形成互补,他们谁也离不了谁,这样才有合作的愿望和可能。相反,没有个性的人发有合作的需要,谁也不服谁,社会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不可能成为和谐社会。农耕社会的农民,一个人加一头牛就能进行生产,每个人有相同的本事,何须合作。这样的松散社会必定缺乏交往,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社会也不安定。
  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为多元人才观奠定了理论基础。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包括: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智力、视觉智力、动觉智力、自省智力、交流智力等等。上述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即便是同一种智力,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例如,同样具有逻辑—数理智力的两个人,一个可能是数学家,另一个可能是文盲,但他们都有很好的心算能力。正是这种个体上体现的智力的差异性,使得我们每一个人看起来都“与众不同”。多元智力理论倡导的是多元人才观,提倡积极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和多标准的评价观。
  在教育和社会实践中,我们发现人的能力是千差万别的,发有什么都能的人,什么都不能的人也非常少。一个人可能对数理化一窍不通,而在语言表达方面则有可能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只要教育、引导得法,每个人都可能在适合他的领域内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转变人才观,从根本上进行教育改革
  
  中国的教育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但由于人才观没有变,改来改去还是大一统的教育,进行单一标准的选拔,培养单一规格的人才。教育要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改:从人才观上改,从教育目标与内容上改,从教育评价方面改,从用人制度上改。
  1、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加大推行素质教育的力度。教育要回归其育人的本质功能,即使受教育者真正在德、智、体、美、劳以至情感、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全面的关注,在抓精英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教育公平,推行大众化教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人才,既注意培养智能型的、创造型的高尖端人才,也要重视培养实用型、技术型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个人的多样化需求。
  2、改革用人制度,引导学校教育向多元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坚持多元人才观,克服长期形成的惟学历、惟文凭、惟职称的用人思维定势,各行业、部门、单位要从实际出发,不要一味追求高学历,要选择合适的人才,在重视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能力、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在用人制度方面,要改变“逢进必考,逢考必考文化知识”的做法,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选聘方法。可以考知识,可以考写作,可以考手工,可以考口才,可以考思辨能力,也可以考应变能力;还可以考毅力、亲和力、号召力、思想品德、勤奋程度、心理素质、情感因素等。
  3、改“标准化”考试为多种形式、多种内容、多种标准、多种要求的考试。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改为甄别特长的考试,改全国统一命题为各个学校自主命题,题目由各个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定,考试形式千姿百态,考试内容丰富多彩。甚至可以不命题,不规定时间和地点,只要考生拿出创造性的作品即可。作品的产生允许寻求援助,寻求帮助也是一种能力,团队意识也是一种素质。取消研究生的英语统一考试,而把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成果(包括专利)作为准入条件。
  4、改变使用全国统编教材的做法,各个学校可以自由选用教材,改变新华书店垄断教材的做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多元人才观,彻底清除差生的概念。学校本无差生,只是由于单一评价标准才出现了这一错误的名词。教学中不应歧视任何学生,而应该努力发现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在他喜欢的领域刻苦钻研,不断发展。以学生最擅长的方面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以此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培养更多个性鲜明,千姿百态的新时代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