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策略
作者:邹辉戈
1、要重视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2、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而且还要育心。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三基”的同时,还必须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顽强、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为今后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再加上某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和娇惯,使孩子养成怕吃苦、不愿参加活动的习惯。而这些缺点在体育课上表现尤为明显夏天怕热、冬天怕冷,上课跑步就躲等现象。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每位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学要把德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首先,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通过教学中的游戏、竞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热爱集体、勇敢、果断、顽强、机智、遵守规则与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教学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培养集体主义荣誉感,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给他们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培养顽强拼搏、不怕脏、不怕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3、要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和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体育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刻苦学习,探求新知。体育学习兴趣也是学生学习技术动作、掌握锻炼方法的动力。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身体练习活动,就会情绪高昂,精神饱满,课堂气氛后跃,从而加速教学进程,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觉锻炼的习惯。推广快乐体育,使学生在身心愉悦中掌握动作要领,提高身体素质,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如教师可模仿《阳光伙伴》,开展合作体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全国举行的阳光伙伴行动,知道锻炼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合作锻炼的方法,树立从小坚持自主锻炼的习惯,感受体育的魅力与运动带来的乐趣,达到身心和谐发展。
4、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充分挖掘其潜能
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潜能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强化自我意识,强调主体能动性。体育教学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体育应在教学中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体育环境,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培养自觉参与意识与主动性,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使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成功的快乐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其积极性,发挥其能动性。其次,有意识地渗透心理训练,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不仅需要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同时也需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失败、挫折等顺境和逆境的不同体验,达到自我调控程度。第三,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分组教学。兴趣和爱好是学生能动性的直接体现,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显著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