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以实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之我见
作者:黄胜超
一、利用演示实验,引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生有求知欲、好奇心强的特点,对实验具有浓厚的兴趣。而物理学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众多的演示实验给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讲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时,先提问学生:“两个分别标有220V 60W和220V 25W的灯泡,是60W的灯泡亮,还是25W的灯泡亮?”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当然是60W的灯泡亮。”接着做演示实验:将这两个灯泡并联地接到220V的电路中,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跟他们的回答一致,顿时全员高兴。这时,再将这两个灯泡串联接入原来的220V电路上,结果25W的灯泡反而比60W的灯泡亮,此时出乎意料之外的结果使学生为之一怔。通过这样的演示实验促使他们主动去寻求知识和思考问题,也就大大地引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此外,对一些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结果的演示实验,尽可能将一些装置稍作改变,从而缩短实验演示时间,避免了因实验时间长,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出现兴趣下降的现象。例如:讲授“焦耳定律”时,按课本上演示这个实验约需10分钟(两次实验),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对原实验装置稍作了改变:如下图,比原来多用了一个丙瓶(与乙瓶等阻)和一个电流表,同时用酒精代替煤油,另染成红色便于观察,在瓶内只装少许酒精,将同规格玻璃管插入酒精里面,把瓶塞塞紧,外除一些凡士林不让其漏气,并让电
阻丝露在瓶内的酒精液面上,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便对瓶内气体加热,瓶内的空气变热后压强增大,于是玻璃管里的酒精柱面就升高了。经过这样改进的实验,也就由原来的定性实验变为定量实验,同时把课本上的两次实验一起进行,由原来的10多分钟缩短为3分钟左右。通电后,当甲、乙瓶中的电阻之比为2:1时,气体膨胀托起液柱的高度所做的功为2:1,即托起液柱的高度之比为2:1(即h甲=2h乙);当乙、丙瓶中电阻通过的电流是1.3时,托起液柱所做的功为1.9,即托起液柱的高度之比为1.9(即h丙=9h乙)。实验结果易于观察,效果显著,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后,相互讨论,总结规律,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这样演示实验既能引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从中充分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现象的规律。
二、寓小实验于教学,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随堂小实验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随堂小实验是指教师一边讲授,一边指导学生做实验。进行学生随堂小实验,实验的器材可以是教学所配备的,亦可以利用生活中废旧的物品或器具取得。例如:讲授“惯性,惯性现象”一节,利用学生随身带的学习用品就可以做小实验:把一钢笔帽立在一纸条上置于桌面的边缘,然后用一支铅笔迅速打击纸条,结果纸条抽走了,钢笔帽仍站立不动。再用钢笔帽立在书本上,匀速推动书本前进,当书本受阻时,笔帽就向前倒下,通过这两个非常简单的小实验,就能使学生对“静止和运动的物体都有惯性”的原理有深刻的理解。又如演示“磨擦起电”,可将塑料笔杆跟衣服(或头发)磨擦,然后把它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即可观察到磨擦起电的现象。进行随堂小实验,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像力,又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三、结合日常生活实例,诱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就是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又普遍包含在日常生活的实际事例中。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实际事例来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磨擦力”一节的教学中,当讲授增大和减少磨擦时,以“自行车”为例。问:“一辆自行车有哪些地方是增大磨擦的?”学生回答:“前轮和后轮的轮胎。”再问:“它们是怎样增大磨擦的?”学生答:“轮胎表面刻上凹凸不平的花纹,把接触面变得粗糙来增大磨擦的。”再继续同:“除此之外,还有增大磨擦的地方吗?”学生一时语塞。启发思考:“行驶中的自行车,怎样才能使它停下来?”学生马上反应过来,答:“利用车闸来增大磨擦的,是用增大压力的方法。”接着再问:“又有哪些地方是减少磨擦的?如何减少?”学生答:“前、后轮的轴、车把、脚踏板的转动部分,都是减少磨擦的,是装上滚动轴承,用滚动代替滑动和加润滑油来减少磨擦的。”通过这样的实例,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解答问题上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十足。又如,在“压力和压强”一节引入压强概念时,引用生活中“切果”的例子“切果时用刀口还是用刀背?”一些同学在笑:“当然是用刀口啦!又问:“为什么不用刀背去切呢?”答:“切不进去。”又问,“为什么切不进去呢?”语塞。“切果”事例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压强的概念摆在学生面前。引用学生熟悉的事例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能唤起他们对感性材料的回忆,从而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第二课堂活动是实现激发学生兴趣的途径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一致的,比课堂教学有较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为此,我们可以利用深受学生欢迎的课外小实验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后,提出思考题:为什么树荫下太阳光的亮斑总是圆的?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每人准备一张硬纸板,在硬纸板上挖一个三角形的小洞,放在太阳光下观察。随着纸板与地面距离的增大,学生清楚地看到亮斑由三角形变为圆形,学生既惊奇又兴奋。这时,引导他们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加以解释,使学生品尝到作为发现者和研究者的乐趣。又如,组织学生自制水果电池:找一小铜片,再从废旧的电池上剪下一小块锌片,刮干净后把它们分别插入苹果(或蕃茄)里,注意两金属片不要接触,然后取两根导线,把它们的一端分别接到铜片、锌片上,男一端和舌头断续接触,问学生舌头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々从舌头有麻的感觉,表明了电路中已有电流通过。通过这样“第二课堂”的小实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知识、科学分析问题以及实验操作动手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总之,激发学习兴趣的方式形式是不拘一格而灵活多样的,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来激发学习兴趣,都必须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探究学习当中,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过易会使学生无所用心,感到无味,过难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无所追求。只有那些“高而可攀”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及智能水平,这样才能做到难易适度,使学生既有所得,又乐在其中;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