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课题研究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尝试

作者:罗 干

动手实践完成的,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并能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使学生的认知产生迁移和延伸。
  (二)组织好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探讨活动
  在课堂上开展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以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展开。课堂中探讨的内容和形式可按下述方法进行。
  1.学生典型发言
  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请学生针对自学探究中的目标提纲,逐一汇报自己的研究结果,并说明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方法。
  2.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在学生典型发言后,学生之间展开的相互交流和讨论。交流和讨论的内容,仍然以自学探究中的目标提纲为对象展开,通过讨论能使学生之间产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
  3.师生间专题探讨
  学生间进行相互讨论与交流之后,大部分的基础性问题学生都已解决,但不是每个学生对概念与规律的建立过程都已有所体验;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实验设计的意图目的、研究问题中渗透的方法等学生都已经领悟。因此,教师还需要与学生一起对重要概念与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方法及如何将它们引伸拓展等有目地开展专题探讨。这样既是一种研究方法的示范,又能起到弥补自学探究过程知识学习的零碎与片面的作用。
  例如,“瞬时速度”的概念,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难学的。虽然学生通过了自学探索,对瞬时速度的含义已有所了解,但在内心深处,对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究竟是否存在总是感到难以理解。为了正确地建立起瞬时速度的概念,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实验具体演示平均速度的测量(可用气垫导轨,光电门与计数器配合起来使用),并逐渐把位移(时间)取得越来越小(即B点向A点靠近),这时所测得的平均速度值会越来越趋向某一值。由此说明,当B点与A点越接近,通过AB这段距离的速度变化越小,所测得的平均速度越接近A点的速度,以此实验事实为依据,启发学生超脱具体实验条件的限制,运用思维去继续操作“理想实验”。假如把B点与A点无限接近,作为位移来讲已经接近到了几乎只有A点,那么所测得的平均速度又是什么呢?学生的思维到这一层次,瞬时速度已经不言而喻:这时测得的平均速度实际上已是通过A点时的速度了,瞬时速度的概念便自行引出,这样做的好处是把需要用抽象的思维方法才能引出的概念转化成了具体可以操作的实际问题,达到了让抽象问题具体化的目的。
  
  四、对课后作业进行“课题化”处理
  
  让课后作业课题化,使它们具有明显的“研究性”特色。为此我们可以给学生提出下面二种类型的课题。
  (一)引伸性课题
  这种类型的课题主要是对基本的物理规律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主要是让学生去领悟物理学的思想方法,从更高的层次来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学了楞次定律之后,可以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和研究。
  1.请你根据实验现象总结一下楞次定律的要义是什么?
  2.所有能用楞次定律解释的实验现象都能用能量转化和守恒解释吗?如果感应电流不是按楞次定律所确定的方向流动,而是相反,那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二)动手实验的应用性课题
  这种类型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既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更符合当今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例如,学了弹力之后,让学生动手去制作弹簧秤;学了磨擦力之后,去测定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动磨擦因素;学了自由落体运动之后,去测量人体的反应时间、楼房高度;学了欧姆定律之后,去研究灯泡灯丝的伏安特性;学了光的折射、全反射之后,可以去测量水的折射率、自制潜望镜等……
  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我们把“自学探索”当作关键的环节来抓,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题研究”教学模式中,由于注重了学习的过程,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生学会了学习,自学能力也就有了明显的提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