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教师教学亲和力之我见

作者:班克繁




  教师的亲和力主要指教师通过其个性、学识、情感和富于爱心的行为形成特有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教育学生的能力。 “亲”就是热爱之情,体现为爱心、关心、支持、信任、理解、帮助等;“和”就是和谐融洽,体现在师生关系的相容度。作为教师,要提升课堂亲和力必须具有良好的表情、不俗的语言、高尚的情感,并做到态度可亲、评价恰当、教法创新,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1.用良好的表情传递友善的信息,迅速取得学生的认同,从而产生亲和力。教师走进教室上课,学生首先注意的是教师的表情。有经验的教师进入教室上课时,总是迈着从容的步伐,脸上带着微笑,轻松地走上讲台,让学生从“从容、微笑”中感受到教师的自信和友善,进而博得学生的好感,为师生双方在课堂上有效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而教师自身的亲和力也随即得到有效的释放。
  2.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产生亲和力。语言是教师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途径。一个语言贫乏、缺乏情趣的教师,既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得不到学生的信赖与合作,其课堂效果便可想而知。相反,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强的教师,上课时妙语连珠,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在感染学生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强烈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在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学生在主动理解和接受知识的同时对教师也会多一份钦佩和崇敬之情。这样的课堂教学肯定会质高效优。
  3.用真挚高尚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师生双方心灵的融合与碰撞中生成亲和力。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作为教师必须具有丰富而高尚的情感才能有效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师生双方心灵的交流和碰撞中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情感体验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反应;而学生也会根据教师的言行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关心、爱护、帮助、理解、支持,或偏心、冷漠、排斥、伤害……可见,教师情感的倾向和表达必须积极热情,把握分寸,一言一行恰到好处,方能取得学生普遍的好感,其亲和力在课堂上才会达到最大化。
  4.用充满爱意的教学态度凝聚人气,增强亲和力。一个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的教师,在课堂上就会对学生谦恭温和、亲近学生,时刻为学生着想。这样的教师态度明朗,充满阳光,充满爱意,让学生如沐春风,心清神爽,听课轻松自在,学习得心应手。对这样的教师,学生除了感激、钦佩、尊敬之外更多一份信赖和依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只有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教学态度才是富于亲和力的态度。
  5.抓住稍纵即逝的闪光点进行及时到位的评价,争取学生的信赖,进而提升亲和力。由于个性、基础的差异,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多姿多彩的。比如回答教师的问题,有的勇敢自信,有的羞怯有余,有的顾虑重重……面对学生的种种表现,作为教师在留意学生的不足时,要看到学生的长处,尽可能细心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正面评价。一旦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学生内心随即就有了满足感,信心增强,对教师的好感就会得到强化,会更自觉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
  6.用新颖得当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在教学双向互动中增强亲和力。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的教师往往只会照本宣科,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学生置身于这样的课堂会感到疲惫、厌倦。相反,聪明的教师会根据授课内容,紧扣学生的思想脉搏,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融洽和谐。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轻松自信,教师也会因学生的信任与合作如鱼得水,发挥出色。
  总之,由于文化底蕴、道德修养、思想素质以及个性特征的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亲和力存在着强弱之分,但综纵观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其实都可归结为一个“爱”字。没有“爱”这个核心,教师的亲和力就好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得到真正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