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让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有机生成

作者:李永龙




  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要素来源。长期以来,教材作为主要的基础性的课程资源,一直都为所有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却视教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学中或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或不思进取,抱着教材睡觉,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的功能,降低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其实,任何学科的教学都离不开其他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支持,作为具有很强时代性的思想政治课,其重点要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就必须“大力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让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
  
  (一)让课程资源在与邻近学科的交互渗透中生成
  
  各学科间知识的交互渗透、相互蕴涵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同其他学科一样,思想政治课与各邻近学科间的联系也是千丝万缕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广泛涉猎各学科知识,乐于挖掘,善于联系,将有关知识有机整合、交互渗透,就能够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学习兴趣,借“他山之石”,帮助他们正确理解、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如我在执教《珍爱生命》这一课,上第一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首先组织学生讨论:生命是不是只属于动物?关爱生命与保护环境有什么联系?然后由《生物》课的内容引出生命与环境的关系,学生从既无挺拔身姿、又无鲜艳花朵的红豆杉由“默默无闻”到人们发现其体内含有一种能治疗癌的物质而“身价倍增”的事例中,提高了对各种生物生存价值的认识。他们从不起眼的无名小草谈到了令人讨厌的苍蝇,认为人类不能用现在对生物的粗浅认识来评价各种生物的价值,破坏生物链就是破坏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关爱身边的生物也就是关爱人类自身。教第二节“珍爱我们的生命”时,我又联系语文课《生命生命》的内容,自然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整体思考。同学们在对小飞蛾的“生之欲望”和香瓜子“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以及“心脏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眺动”三个事例的探讨中深刻地感受到了求生意志的重要、肯定尊重生命的需要和延伸生命价值的必要,从而激发起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有效的横向联系,不仅克服了知识的离散性,重要的是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一个经纬交织、融汇贯通的知识网络,对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求知欲望,发展记忆和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等都是无可替代的。
  
  (二)让课程资源在时生活情境的体验与感悟中生成
  
  体验是从现实生活开始的,感悟一般是以体验为前提的。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饱含着一定的哲理,但可惜的是人们往往对身边的事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不往心里去又怎能受到启迪?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巧妙、恰当地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不但可以丰富生活,激发情趣,而且还给予学生无限的思维空间和汲取知识的动力,比起干巴巴的说教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如在教学《在竞争中合作》一节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相互支持、密切合作的重要性,让其形成团队精神,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操场的一侧,事先搭起的两“座”平行的相距1.4米左右的“独木桥”特别引人注目。我首先要求他们不借助任何器具徒步从“桥”上通过。刚开始,同学们的兴趣特别浓,但统统都因身体失去平衡而没走几步就掉了下来。这时,有两个同学手拉手从两“桥”同时出发,他们的身体分别向两侧倾斜,靠对方的拉力保持身体的平衡,因而两人都顺利地从“桥”上通过了。接着,同学们也都试着用这种方法过“桥”,结果都有一种特别轻松的感觉。真是“磨刀不如砍柴功”,通过活动再回到教室上课,已无须我多费唇舌,同学们就已经深刻领悟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从中学会了接纳和欣赏,合作与共享。
  学生的活动过程,其实就是知行统一的过程。因此,打破传统单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融入生活,在具体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开发和提高,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谛。
  
  (三)让课程资源在对教材内容的质疑或辩论中生成
  
  在生活之中,由于性别、性格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人们看问题的观点往往也存在差异。青少年学生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对教材内容产生疑问更是司空见惯。但如果常遭到否定,他们的批判意识就会悄然泯灭。其实,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无论正确与否,都是教学中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去深入探讨,帮助他们化解心中的疑虑,从而获得正确的认知。在教学《人格尊严不可辱》一节内容时,学生中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生赞同教材上的观点,在遭受侮辱时,就是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忍让不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而且还是一种文明、一种美德;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别人对其百般辱骂时还报以微笑,是不是就失去了圣者风范呢?我国西汉军事家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又是为了什么呢?面对同学们的争论,我没有制止,也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提出几个问题共同探讨:(1)什么是人格尊严,什么是人格尊严权?(2)作为一种权利,它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3)维护权利一般有哪些途径,要注意哪些事项?在短暂的酝酿之后,双方又展开辩论。辩论中,同学们摆事实讲道理,实话实说,不仅消除了部分学生心中的困惑,更使全体同学都获得了教材以外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技能。
  俗话说得好,道理不辩不明。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波平浪静的磋商,还是高潮迭起的演讲,抑或是面红耳赤的争论,都必然会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和情绪上的宣泄,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过程一旦失去这种“群体互动”的场面,学生的生命活力便不可能被激活,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四)让课程资源在与不同事物的类比中生成
  
  世间万事万物,其本质属性大都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因此,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常将其进行比较,从已知事物的属性推论出另一事物的属性,这就是类比推理。现实生活中,一种现象,一个哲理,如果能用一个已知事物进行类比,便很容易让人认识和理解。这同样也适用于教育教学工作。思想政治课堂上,如能巧妙地运用类比法,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学《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一课时,不少学生对题目不能理解。他们认为,挫折让人遭受打击,是人们取得成功的最大障碍。人生如果没有挫折,没有艰险,那才是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为了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培养起他们承受挫折、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挑选两名学生上台,甲同学是学校象棋赛年级组冠军,而乙同学则是刚学会下棋的新手。比赛开始了,甲同学信心十足,而乙同学面露难色,不敢与之对弈。在我的鼓励下,乙同学胆颤心惊十分慌乱地挪动着棋子。可不一会儿,甲同学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毫无兴趣地要求停止比赛。我问他是不是惧怕对手,他很干脆地回答说:“那不可能!”我又故作不解地问:“能稳操胜券为什么不愿比下去呢?”他毫无表情地说:“他不会下棋,和他比一点意思都没有!”收起了象棋,我问同学们:“没有困阻,甲同学为什么不愿继续比下去?”这一问,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纷纷发言道出了自己的新感受。
  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途径有很多,它可以在热点问题的透视中生成,也可以在抽象问题的想像中生成;可以在突发事件的议论中生成,也可以在过失行为的反思中生成。总之,教学中要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方可增强其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