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作者:陈家华

言”的信念,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名著《史记》。汉代名将苏武虽然身陷敌营,但魂牵汉室,不为敌方威逼利诱所动,最终还是身回中原,不辱使命。教师可借此养成学生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
  无数革命家同样具有坚强不屈的气节。如由于叛徒的出卖,陈赓被捕了,在狱中任凭严刑拷打,始终不在脱离共产党的声明书上签字,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蒋介石亲自去劝说他,说只要愿意跟他走,任何一个师的师长由他去当,甚至说可以把南京卫戍司令的职务给他,但都被陈赓拒绝了!这不正体现了他对当初入党誓言的捍卫,对革命信念的坚定,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吗?又如邓小平面临三起三落的际遇,重登政治舞台后,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带来了今天神州的巨变。他那笑对挫折、坚强不屈的乐观人生,令世人无限钦佩。
  发明家爱迪生在经历数百次失败之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的钨丝灯泡;居里夫妇在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45个月的工作,从一吨沥青铀矿的残渣中终于成功制取了1/10克的氯化镭等等。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正当壮年时却得了骨髓灰质炎,半身瘫痪、言语不清,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重返政坛,坐着轮椅冲上了总统的宝座。他当选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使全国一片恐慌,罗斯福在首次就职演说中铿镪有力地说:“我们惟一值得恐慌的就是恐惧本身,是那种无名的、没有道理的、毫无根据的害怕。”他大刀阔斧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稳定了社会秩序,恢复了经济,以后又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贡献。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好材料。
  人的一生充满挑战,只有无畏无惧面对挑战、迎接挑战,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一首歌唱得好,“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在教学中,引用相关史实,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顽强拼搏、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
  
  4 进行团结协作、宽以待人的教育
  当今的不少中学生自我中心意识强,缺乏群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提倡厚德载物、博大宽容的胸怀,这对于今天我们调节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也很有针对性。
  唐太宗善于纳谏的谦和,成就了“贞观之治”的千古佳话。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隋末农民战争之后,李世民注重总结隋朝很快灭亡的教训,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以帝王少有的大度,采纳魏征等直谏大臣的建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政治上实行宽刑减政、节制徭役;经济上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励精图治,终使封建国家出现少有的盛世。
  林则徐之所以取得禁烟运动的巨大成就,除了“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心外,官与民的团结协作是关键所在。林则徐曾题署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干仞,无欲则刚。”“愿闻己过,求通民情。”林则徐受命于广州禁烟,随行的只有差役、厨夫等10人,自雇船轿,自己住宿公馆,不要地方官迎送招待,一改当时钦差大臣到地方前呼后拥、奢侈豪华气派,使他与百姓连心,赢得百姓的爱戴。
  1955年,在著名的万隆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破坏和亚非某些国家之间的互相猜忌攻击,周恩来总理发表演讲,抛开各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从维护亚非各国共同反帝反殖民统治的大局出发,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团结合作的和平外交政策使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蒸蒸日上。结合历史教学。使学生养成与人团结协作、宽以待人的人格风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养成健全的人格是历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当今各国进行的教育课程改革说到底都是为了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在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格教育。因为素质教育说到底还是培养具有怎样人格的人。”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要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精神的领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发展,使历史教学发挥其特有而重要的教育功能,也使教师自己的人格境界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得到提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