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一节意外的音乐课

作者:闵红珍




  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在钢琴前随意地弹着。偶一回头,发现一个男生在默默流泪。难道他有什么难过的事?我轻声问:“你怎么啦?”
  “老师,你弹的是什么曲子?我好想哭!”
  “我弹的是《北风吹》,你听出了什么?”
  “老师,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首曲子很悲伤,像是生命在一点一点地消失!”
  我惊讶了。他对音乐的感觉竟是如此敏锐。可是,他敏锐的音乐感觉怎么就从没有在课上表现出来呢?我们学习一首新歌,总挑出一些自认为有难度的音乐知识、节奏、音准,带着学生一点点地识谱,把一首动听的乐曲搞得支离破碎,如同把一块上等的丝绸撕成一块又一块,音乐固有的震撼力、感染力也就在支解的过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于是,美好的音乐与枯燥的音乐课有了如此鲜明的对比性。
  我第一次因为自己的课堂感到如此不安。
  音乐是什么?学习音乐应该学什么?——音乐感觉,像那个男生一样的音乐感觉。上课铃响了,我抛开预先备好的教学设计,对孩子们说:“同学们,让我们静静地欣赏一首曲子,细细地感受你心底情感的翻腾。”《北风吹》的旋律再次响起,那宁静的教室,以及学生凝重的神情,给音乐赋予了神圣的光芒。多数孩子都能把音乐的情绪说得很棒,我给学生讲白毛女的故事,同学们听得很认真。这时,一个会弹钢琴的女生上台演奏。她弹得很好,很投入,同学们听得也很投入,一首曲子,一个故事,同学们却好像长大了。
  在此后的日子里,我不再拘泥于以往例行式的备课,不再局限于狭小的课堂。春天来了,我们一起走出课堂,用歌声赞美春天;母亲节来了,《鲁冰花》、《烛光里的妈妈》飞出教室,飞向妈妈的耳际;教师节来了,《我爱米兰》响彻校园……
  我从学生悄悄改变的眼神里,看到了音乐教学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