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加强“生命教育”预防“校园暴力”

作者:刘秋燕 黄恒维




  2007年4月,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广东省少工委办公室公布的《广东省中小学生安全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园安全方面,最近一年,24.9%的中、小学生“偶尔”或“经常”遭受别人的踢打,6.9%的中、小学生“偶尔”或“经常”遭受恐吓索取金钱。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组长王加绵认为,校园暴力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皮肉的创伤,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孩子们心灵的扭曲。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要对“校园暴力事件”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首要的是透视其背后的成因并对症下药,为此,我们特地对东莞市的4所中学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我们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18份,其中有效问卷744份。参加调查的学生是初、高中学生,男女生比例为50.1%和49.9%。
  
  一、调查与分析
  
  研究一:东莞中学生与全国常模比较 我们在网络成瘾、自杀风险和暴力风险这三个心理水平上对东莞市中学生与全国中学生比较,该市中学生在各个心理水平上的得分均高于全国水平。
  分析:东莞市无论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处于广东省乃至全国前列,生长于人杰地灵环境中的青少年却少了几分“文气”,多了一些“霸气”。从数据和分析资料看,东莞市的中学生总体在“暴力风险”上得分偏高,特别是“报复性”这一分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的中学生。
  研究二:不同层次学校的比较研究
  许多人认为有暴力倾向和网络成瘾的学生一般都是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为此,我们特地根据各校的生源,将这四所中学学生的入学成绩由高到低排序为1至4组。分析得出,虽然第四组学校的学生在网络成瘾这个心理水平上得分最高,但他们的暴力风险得分却是最低的;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学生的自杀风险显著高于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学生。关于不同中学学生的暴力风险评估,从综合指标上看,不同学校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分水平上的攻击性、暴力文化、报复性和愤怒管理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总体来看,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各项得分要高于第二组和第四组的得分,并且第一组的暴力风险得分是四组中最高的。
  分析:平日里大家都有这样一种看法,重点中学的学生成绩好、素质高,打架斗殴的事情一般不会在他们身上发生。但笔者通过研究并没得到与此看法相吻合的结果,第一组学生在“暴力风险”上的总体得分是四组中最高的,并且在“报复性”、“攻击性”和“愤怒管理”这三个分水平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学生。更有趣的是“暴力风险”的曲线在四组学校间的走势与“网络成瘾”恰好相反。对此笔者给出的解释如下:网络世界特别是网络游戏虽然对青少年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但适量的“网络游戏”反而可以使学生所承受的“压力”得到释放,而不是让学生把这些“压力”压抑在自己的潜意识中,最终以现实的“暴力行为”形式释放出来。
  研究三:不同区域学校间的比较研究
  该市主要分为三类区域:市区、郊区和工业区。不同区域学校在暴力风险上的得分总体来看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暴力文化、报复性和多疑这三个分水平上却存在显著差异。从绝对值得分看,工业区总体要高于其他两个区域。
  分析:市区和郊区的中学生总体“暴力风险”的系数不高,属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工业区的学生这一风险系数很高。东莞的对外开放性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工业区基本是外来人口的集中地,他们子女也基本是就读于工业区的中小学校。上述情况说明,“新东莞人”的孩子比该市本地孩子有着更高的“暴力风险”。是什么原因会使“新东莞人”有着“多疑”的性格?主要原因是他们来东莞生活以后与当地社会环境的融合度问题。
  研究四:男女生的比较研究
  和以往其他资料显示的结果一样,女生的自杀风险要高于男生,而值得注意的是女生在自伤动机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此外,在暴力风险这一分水平上,男女生似乎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攻击性分水平上,女生却高于男生。
  分析: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发现,该地区学生的“暴力倾向”虽然在最后的统计结果上男女并不存在差异,但从得分的绝对值来看,女生在“攻击性”上明显高于男生。笔者认为,女生的“攻击性”并不是一定表现于外在“行为”,更多的会在“言语”或者“思想”上表现出来。
  研究五:年龄上的比较
  初中生更易成为校园暴力实施者。
  分析:初中生刚好处于生理发育期,而心理上的好奇心也很强烈,什么事情都想尝试一下。另外,初中的学业相对轻松,加上逆反心理作祟,所以。初中生更加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实施者。在这一点上名校与普通学校、城市与乡村学校都没有明显的 区别。
  
  二、原因与对策
  
  1,深层探究
  回顾该地区半年来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乎每一起的“暴力目的”都是出于“报仇”,显然“暴力和自杀事件”的关键是学生的“报复心理”和对自己或他人生命的不珍爱。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青少年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容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不平衡现象;二是部分家长过分溺爱、过度娇惯,在客观上造成了孩子任性、自私的心理;三是学校教育存在盲点,一些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教育,缺少与学生进行心理的沟通。
  2,方案对策
  笔者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收到一个学生的纸条:“生命是自己的,我为什么不能决定了断自己的生命?”这说明什么呢?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这是他们生命意识淡薄的表现,他们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轻易处置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他们或把它作为逃避挫折的应对方式,或把它作为报复别人的手段。为此,加强中学生的“生命教育”十分必要。
  何谓“生命教育”?就是帮助中小学生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以生命的视界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生命教育”是人的所有知识的地基,若缺失了这种教育,所有的学科知识都是没有地基的大厦。
  “生命教育”,该如何进行?
  首先,在体力训练中培养人的意志力。生命的意义是健康,这种健康首先是生理的,所以,“生命教育”不仅仅是智力的开发与培养,更重要的是体力的培养。建议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活动让孩子们参加一些体力训练,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生活之难。
  其次,在真实体验中培养人的责任感。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同时可以借鉴国外有些学校的做法,带领学生参观产房、殡仪馆、监狱、社会福利院。让学生亲身感受生命诞生的不易,感受生活在自由世界里生命质量与监狱中生命质量的差异,体会残疾人的艰辛,自己的幸运,并学会用爱心关怀温暖每一个有障碍的人。
  再次,在成功赞美中培养人的价值观。现代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惟分数论”,孩子充满着压力并备尝挫败感。一个成功的教师必须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的“火眼金睛”,对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地赞赏,反复地激励,使学生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自己的价值与骄傲。
  最后,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生命教育不光是学校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社会各方面应该全力配合,形成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共同担负起对学生生命教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