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基于知识管理背景下的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

作者:彭运锋




  对于校本教研,我们已经形成了两点共识:其一,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得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发展,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其二,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是“共生互补”的,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只有研究的“参与”和“介入”,才会不断改变教师教学的行为、状态和习惯,最终实现学生全面的、高质量的发展成为可能。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保证教师参与研究、投入研究?换句话说就是:怎样实施校本教研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笔者认为,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切合实际的制度,从知识管理的背景出发,应当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基本观点
  
  1,校本教研有两条主线:“个体——群体——个体”。每一个教师不断把个人知识转变为群体的(也叫组织的)知识,又从不断扩大的组织知识中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再产生新知识,达到增加个人知识的结果;每一所学校都应当在组织内部储存和扩散知识,实现知识的内部化,然后以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的形式把新知识通过每一个教师外化,实现学校管理的提升。学校对校本教研的管理,就是要形成一种有效的机制,来保证这个过程的运行流畅。
  “隐性——显性——隐性。”每一个教师都分别把自己隐性的知识(包括经验)在组织里贡献、传播、交流、分享、共鸣,促进协作和持续学习,加快个人以及组织的知识更新,再把得到的新知识内化,成为教师个体的隐性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再创新知识。
  2,在一所学校里,每一个教师和教师的知识是学校中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使用、发展这个资源是学校提高质量的关键。校本教研要从组织活动转向对教师的人力资源开发。
  3,校本教研制度要从人事和技术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在学校中营造知识流动、激励知识流动的氛围,形成知识流,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传播、交流、碰撞、共享、提升、创造。
  4,教研组要努力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帮助教师共享信息,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达到提高业绩的目的。
  
  二、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考
  
  1,在对知识管理前提下的校本教研,首先要建立知识库。把每个教师和教师群体中的知识(包括信息、数据、文字等)归总、梳理,建立起全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库。
  2,要在学校营造知识流动和共享的氛围。一是要创设环境,保证教师能够彼此交流、分享各自经验的环境,促使教师群体知识共同化的实现。二是要有具体的途径、方式和机会,为教师提供、搭建舞台,让他们把自己的经验、秘诀、感受、体验等等表达出来,贡献出来,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外显。三是要对教师个体的外显的优秀经验、研究成果等知识进行梳理、提炼、整合,努力成为有一定结构的知识或体系,存入学校的教师专业知识库,使得每一个教师的、零散的知识能够转变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知识体系,让全体教师能够随时享用。四要从发展人的角度制定一系列的评价和鼓励制度予以保障和支持,鼓励教师奉献自己的知识在学校中共享,鼓励教师将共享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更鼓励教师运用别人的知识,再创新的知识。
  
  三、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
  
  校本教研制度可以包括:学习制度、反思制度、交流制度、检查制度、评价制度、课题生成制度等等,但其基本的要求应当是“如何实现从管人向做事转变”。
  不同学校的教师具有主动求知精神和智慧发展的不同需求,因此制度应该是有本校的特色。同时,教师发展、教学研究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不同学校各有特点,其有效指标难有恒定和普遍适用的标准,而实施校本教研活动的具体实践更没有统一模式。
  样例:教学问题累积制度
  某学校规定教师要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实际,每天至少提出一个具有研究价值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提出一个具有见解性的问题进行积累;每周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大学科教研活动时间,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师一起讨论解决。对解决不了的重大困惑或疑难问题,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校,通过报告、讲座及对话商榷的形式,进行解决。实施教学问题累积制度,有利于发掘教师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样例:上海团结路小学的校本研修——信息卡(关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发布信息 第一步,发布信息。校长请老师根据自己掌握多媒体、运用软件的情况,先填写一张“会”的信息卡,发布到信息栏上。
  找老师,招伙伴 第二步,校长请全体老师浏览信息卡上的内容,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信息项目,在“信息栏”旁签上自己的名字。此举的目的是让“不会”的老师“找”到自己满意的培训老师,“会”的老师招到自己的共同的学习伙伴。
  定计划 第三步,校长将从信息栏上招募到的老师组织起来,就本次培训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进度的安排、学习效果的评价等细节问题做详细的安排,组织具体的研修活动。
  组织信息超市 第四步,研修之后,学校再组织教育信息超市活动,鼓励老师们用信息卡发布自身的困惑、经验,能或不能的做法,于是每张信息卡又会链上一串信息。
  这样的研修活动,使得老师们在“找”和“招”的信息流动中,每个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有针对性的开展校本教研的途径,让教师的需求、研修目标有了外显的载体。
  “让教师心里的想法流动起来”是分享的第一步,其关键是在坦率交流和相互帮助中,让教师个人的知识流淌出来,解决每个人面对的真正问题,进而在教师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信任和互惠的关系。
  在制度的建立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要充分从教师的需要出发,不能只向教师提要求,而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教师在行使权力同时,自觉地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制度的制定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地互动,要多听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尽力提高教师对制度的认同度;各项制度间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必须整体、统筹安排,只有相互一致和相互支持的制度才富有生命力和可维系性;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正式制度,还要关注非正式制度,因为两者具备着同等的效力,非正式制度体现了教师对于遵守制度的态度、价值观和认同;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学校的发展、课程发展和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发展,学校和教师会不断寻求一种有活力的新策略,替代旧策略,制度也就随之不断地演进和更新。
  
  四、制度的建设的主要途径
  
  1,鼓励、拉动教师参与学习管理。知识管理要求组织成员全面参与即普遍式参与,目的在于改进和提升组织效能。全体教师的参与决定,可以帮助学校的决策者更清楚地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决定的可行性,同时可以统整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促使教师参与、支持,学校的决策才能获得共识。
  2,确立学校的管理负责人。这个负责人的工作主要是设计、组织分享知识的工作,分管的校领导、教导主任都可以担任。这个人必须去推动组织学习计划实施,收集组织的知识,并组织、管理人员与网络信息设备。
  3,规划学校知识地图。学校建立并不断发展的知识地图是学校知识资产的指南,它能协助使用者快速且准确地找到欲寻找的知识,再据此获得所需的知识。知识地图只是指出知识的所在位置或来源,并不包含知识的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包括了人员、程序、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知识地图的主要功能在于,当我们需要某项专业知识时,可以通过知识地图的指引,找到所需的知识。此知识地图必须是动态的,学校要派专人来负责知识地图的维护与更新,才能发挥知识地图的最大效益。
  4,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和设备。在教育已经走向信息化、计算机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要充分地挖掘多媒体教室、数据库、校园网、因特网、图书馆以及校外可用资源,使学校知识得以不断增长,这些资源都是支持知识管理的重要工具。
  5,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校本教研要求教师要打破孤立文化,放弃传统的“孤独教学”方式。学校要创设条件,搭建多种形式的教师小组合作教学的平台,成立各种学习社群,营造知识交流、分享的学习文化。
  6,组织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强调透过观察、记录、访谈、反思札记等回馈方式,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修正教学行动策略。在循环辩证的历程中,逐渐建构出高效的教师实践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