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作者:郭庆丽
(一)教材资源整合
尽管教材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但它仍是课程实施的一种主体性文本资源,而且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专家编写的教材往往着眼于教学的共性,着眼的是学生的整体水平,无法顾及个性需要。况且,专家受自身认知水平、思想观念等条件的限制,所编写的教材就难免会有不足之处。因而课程资源的整合离不开教材资源的挖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其重组、加工和活用,提升其文本资源价值。第一,依据时代要求增删教材内容,使其适时、适用。第二,根据认知要求调整教材结构,使其合情、合理。第三。积极开发乡土教材资源。乡土教材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通过整合,使教材结构得以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其文本资源价值得到提升。
(二)科际资源整合
所谓科际资源整合,主要是指利用历史与语文、政治、地理等科目的密切关联来提高历史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首先,“文史不分家”,中学语文课文中与历史相关的课文很多,为历史学习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材料。其次,政治是现实的历史,历史是凝固的政治,二者密不可分。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又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的,以哲学观点统帅史实,要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再次,缺乏地理知识的历史学习是不可想像的。借助地理可以形成科学的历史空间概念,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借助历史地图和图下注解,可以认识古今地名的变化;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有促进作用,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也改造着地理环境。科际资源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习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网络资源整合
首先,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教学空间。计算机网络不仅能帮助教师开拓思维,而且能改变他在课堂上传统的角色和教学方法,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优势,最大限度利用网上信息,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我所用。结合多媒体技术创设新情境,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历史,达到声画同步、图文并茂,实现人机交互沟通,这样灵活高效地组织课内外活动,这使得教学的空间得到极大地扩展,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的余地得到无限延伸。其次,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中学生心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好奇心,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配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设置情境来呈现生动与直观、真实而绚丽的画卷,运用文字、图像和音响来展示历史风云变幻,突飞猛进的过程,让学生爱读、爱看也爱听,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总之,网络信息资源结合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
(四)社会资源整合
整合时政资源。需要教师把课本知识与时政相结合,使抽象的知识有一个落脚点,成为引领学生思维“起飞”的“跑道”。事实上,大量新闻事例与中学历史课知识密切相关,这可以作为历史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成为有益的课程资源。新闻事例真实可信,丰富生动。可以极大满足青少年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整合社区资源。每一个社区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而这些又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而,从社区获取资源,结合历史学科内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失为一种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和社区资源的亲密接触,同学们对历史感到前所未有的亲近,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也极富挑战性,由于亲身经历了调查研究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整合当地历史遗迹资源。济宁是世界闻名的孔孟之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历史遗迹星罗棋布,为学生亲近遗迹走人历史提供了极大方便,激发了学生的学史兴趣,陶冶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操。
(五)人力资源整合
除整合以上历史教学资源外,特别要注重开发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等方面的人力资源,聚集各方面的积极力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教师、学生是历史教学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要努力从课程的执行者发展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评价者,努力提高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的能力。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等资源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