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农村学校德育的柔性管理与教师的素质要求

作者:覃爱能




  众所周知,教师的天职是即教书,又育人。但是,在农村学校,教师在如何育人方面仍然欠缺,农村学校的德育创新还处在相对模糊的认识思考阶段,教师的育人艺术和工作热情不高。本文仅就农村学校德育柔性管理与教师的素质要求方面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农村学校德育刚性制度与量化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当前农村学校的德育管理与教学管理一样,受到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影响比较大,普遍引进了一些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最典型的是量化管理、目标管理和制度管理,如评价、考核、选拔、淘汰等,使学校管理有了很强的操作性,促进了学校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正常运转,体现了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量化要求上一视同仁的铁面无私的“刚性”。但是,这些整齐划一的制度管理和量化标准,对学校德育管理没有多大实际帮助,学校往往以经济奖惩和行政手段代替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导致班级之间、教师之间在量化评比中出现弄虚作假的行为,也导致了学校干群关系的紧张和教工感情的疏远。
  教师是教育人的人,德育是教育人的工作,是一种较为复杂、易于反复的教育活动,是一种深入学生心灵的、外界难以直接监督的活动。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途径、手段、时机是复杂多样的,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往往比解决教学难题更费心,不能按整齐划一的模式来操作,也不能用简单的“量化”来衡量,只能根据学生思想特点,利用心理分析和实践经验来进行指导。而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渐进式的,尤其是那些学习基础和纪律表现都令教师头痛伤神的“双差生”(或者叫“学困生”),更不是量化要求的几次家访就能使他们幡然悔悟的。
  刚性管理导致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爱心,是德育工作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因素。面对受教育的学生往往是教师讲了算,跟学生从来没什么好商量的,教师习惯于“用鞭子指挥学生成长”,限定时间让学生改正,甚至把体罚也看做是对学生好。这种注重单向灌输,轻视启发引导,突出统一要求,忽略个别差异,强调外在管理,弱化主体作用的简单化、程序化的教育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
  德育的刚性管理偏离了爱的原则。教师对学生应有一种积极的爱,经常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批评学生缺点错误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以最大的信心和勇气去改正缺点,争取进步。但是,据调查,有近63%的中小学教师对成绩好、表现乖的学生有偏爱现象,而对那些所谓不乖的、调皮捣蛋的学生多为训斥和处罚。教师的这种好恶显示了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的程度之深,使一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教师苦口婆心的意图,甚至误解、顶撞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和出格行为。
  
  二、农村学校德育柔性管理的行为方式与特点
  
  德育的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对,是一种软性管理(也叫隐性管理),即在管理过程中采取一种宽容、细腻、人性化的行为方式来达到教育目的和效果。它强调以人为本,用高尚的人格情操影响人,用爱的行为力量感召人。要求教师在开展德育活动中,发挥人性的力量,增强亲和力,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让学生自觉、乐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德育过程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会与不会的问题,而且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就是要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升华为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并将其转化为道德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这样才算实现了德育目标。
  古人云:“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年龄、思想、阅历上的巨大差距,加上农村中小学都在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实行大班制,一个教师要面对六七十个学生,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事,对学生的情况和特点了解不全面、不准确,就不能对学生作出公正恰当的评价。尤其是人数接近总学生数1/3的所谓后进生,他们自感学习难度大,信心不足,经常处于自卑、紧张、烦躁状态,还时常有违纪行为;一些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父母的离异而扭曲了他们本来善良美好的心灵,滋生出一种对社会、对他人的提防、恐惧甚至仇恨的心理。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关怀引导,以宽广的胸怀对他们进行包容、接纳,并舍得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不心急浮躁,不急于求成,当学生出现反复时,要有耐心,要沉得住气,不要强求学生一步到位,不能对学生冷语相向,讽刺挖苦或者实施变相体罚。这时候也最能展现教师的柔性:多一些嘘寒问暖,多一些关心呵护,告诉他们不要灰心,不要失望,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到真诚、亲切和自然,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认识到只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今后还有成功的机会。教育好一个孩子,就能安定一个家庭、一个班级;挽救一批孩子,就能安定一所学校。总之,德育的柔性管理,就是通过开展德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获得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形成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格,从而实现德育的最高境界。
  
  三、农村学校德育柔性管理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农村学校同样呼唤高素质的教师。教师高尚的思想品德、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身心素质、对学生始终如一的关心和爱护、端庄的仪表和举止等,都会被学生看成楷模,容易产生向心力;教师的表扬或批评就能够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感到愉快、自豪或者悔悟、自责、内疚等,萌生出要做得更好的愿望,推动他们下决心去改正缺点错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对学生、对未来公民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高度的道德水平。谁能唤起学生做人的尊严感,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界上是为什么,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而这种启发、唤起需要教师具有循循善诱的菩萨般的柔肠、谆谆教诲的父母般的柔情、赞扬鼓励的兄长般的期待、旁征博引指点江山的导师般的明示。
  德育柔性管理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用几个比喻来概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表明了教师的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工程,好教师应该像工程师那样精心设计新一代的成长蓝图,而且,灵魂的塑造需要的是技术上的能工巧匠、道德上的高人。“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如同园丁一般,需要耐心细致,不辞劳苦地浇灌、施肥、扶植乃至修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园丁的特征和品质,即勤劳认真、任劳任怨、善于观察。“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好教师应该具有蜡烛的精神,甘为人梯,无私奉献。“教师是引路人”,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人民教育事业,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时刻蓄满“一桶水”,还要善于“授人以渔”,才能不辱教师使命。
  总之,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工作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细致的工作,不该形成套路、模式。德育最应讲究一个“度”字,“刚”“柔”适度皆大欢喜,但凡过度都将前功尽弃。“普九”以后,各个学校在办学硬件上相差无几,差别在于柔性管理的软实力不同,这是普遍存在却又是管理者最容易忽略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