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幼儿音乐欣赏教育的意义与原则
作者:林淑湘 周 洁
通过对音乐与幼儿精神世界的分析,我们发现二者具有同构对应关系,音乐不仅是幼儿内心意象的表现和投射,还是使幼儿向善、向美的引力,适当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帮助发展和完善幼儿的内心世界。
1.音乐的非具体性有利于激发儿童的想像力。音乐的存在是非具体的,它只能借助于声音表现于不断流失的时间里。因此欣赏音乐其实是音乐的感受和所导致的想像力的延展的过程,在受众的脑子里,形成无穷的形象画面。音乐的这一特性正好与幼儿丰富的想像力这一特点相契合。音乐的音响是创作主体发挥其创造能力,把自然声响模仿、升华、加工而成。所以从音乐的产生来看,音乐本身就是把想像力转化成现实的过程,本质上也是创造力的产物。在现代音乐领域,人们更加注重心灵的自由表达,而非严格遵守调性,对想像力和创造力的要求更高,一些艺术家们注意到了儿童早已表现出来的自发性歌唱,他们随意哼出来的那些无法用任何调性来规范的歌曲,已经具备了典型的无调性歌曲的某些因素。因此音乐创造性的特征,对进行音乐欣赏的人提出了想像力、创造力的要求,所以让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想像力,是对他们珍贵的想像力的保护和关爱。
2.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容能唤起儿童情感体验。好的音乐作品体现社会丰富的生活,直指人们内心世界,是引导听众向善的精神力量。正确地选择音乐,利用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引起幼儿的共鸣,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径。一位教师在给幼儿欣赏《二泉映月》后,问幼儿有什么感受,有个小朋友说:“像喝王老吉一样。”幼儿天真的回答让我们充满惊喜和意外。他们敏感的心灵对音乐表达出来的情感是能够理解的,苦苦的王老吉不正像曲子里表达出的悲恻的情绪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吗?在活动室里一边摆弄着玩具的小朋友们,一边随着教师放的轻松愉快的音乐扭动着肢体,有时候还忍不住手舞足蹈——他们感受到了音乐的欢乐气氛。此外有实验表明,让幼儿一段时间内,在一个放着比较忧郁低沉的音乐的环境里,幼儿便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和怀疑的情绪。这说明孩子的心灵对音乐里包含的感情有共鸣,音乐传达的感情已经传达至儿童心里。从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早期儿童尚保持着完好的联想能力,刺激物可以让他们联想到具体的人和事物,并直接刺激着他们的情感,对此我们不难理解看动画片或听故事时,当他们喜爱的人物遇难时他们便难过。他们把音乐当作一种情景一种情绪。从人类实践活动来看,音乐欣赏本身就是一个个体与社会交互的过程,儿童在接触到音乐作品时,这些作品体现出来的情感色彩必然会影响儿童,使他产生交流与共鸣。能够辨别周围人的情绪情感,并能设身处地体验,本身就是幼儿情感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上,这个称作“移情”。实验证明,“移情”训练不仅是帮助幼儿自身情感发展和体验,还能够使幼儿产生同情心。因此,当他们对音乐作品表现出个人情绪时,已经迈出了社会化的第一步。
3.音乐美的特质帮助幼儿提高审美能力。对于幼儿来说,通过聆听音乐获得美的感受以及精神愉悦,就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人是音乐欣赏的主体,就决定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是被动接受音乐,而是经历了快乐与悲伤,喜欢与厌恶,这是一个心灵重构,对世界发生认识的过程。例如,小朋友在欣赏舞台剧《半夜鸡叫》时,在坏主人公周扒皮出场的音乐背景下,他们个个屏住呼吸,小眼睛狠狠瞪着舞台,小手紧握……当周扒皮落得满身鸡屎,在滑稽的音乐背景中,小朋友们个个笑逐颜开……音乐中的情节和故事帮助小朋友区别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是一个美化心灵的过程,对幼儿来说也是一个道德审美的过程。从音乐的特性来看,优秀的音乐作品,各种音乐元素的结合是美好、和谐的,符合人们审美的范式。让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是培养他们从小对人类艺术文化成果进行赏析辨别的能力的途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时代错过的东西,到了少年时代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代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和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音乐是一种深刻的审美教育,同时又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审美教育,幼儿时期的音乐审美教育好比在他们心灵的活土撇下种子,将来会生根发芽,并婆娑成荫。
二、幼儿音乐欣赏的原则
1.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与氛围。环境是一种塑造和强化人们行为的重要力量,帮助幼儿进行音乐欣赏一定要从环境开始,使幼儿习惯性地处于一种良好的音乐熏陶中。由于幼儿对音乐有种自然的随从性,教师可在平时的常规中用音乐的语言组织活动。如让幼儿回座位,就用钢琴弹一曲《坐好歌》;需要孩子安静时,就来一段安静的音乐;游戏之前来一段小朋友喜欢的欢快歌曲……利用音乐的情绪把幼儿带入活动,不仅使教师组织活动更容易,而且在幼儿的一日活动里都处于音乐的氛围下。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是:具备起码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给幼儿选择合适的欣赏作品,在源头上保证流入幼儿课堂的音乐作品是健康而美好的。此外,由于幼儿还不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只有教师的帮助,音乐欣赏才是可行的,教师应能够恰当运用各种手段帮助幼儿理解感受音乐。在这样的环境下,音乐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并有一个能循循善诱的教师给他们指引,相信音乐能给幼儿心灵成长以阳光和水分。
2.借助具体的实物帮助幼儿从想像到现实的超越。幼儿在理解事物时,比较依赖能够直接知觉到的具体实物。而音乐特别是单纯的乐器演奏音乐,又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利用各种介质形成映像——即心理的再产生,为他们搭建从想像到现实、从抽象到具体的桥梁。一位教师在给幼儿欣赏《梁祝》片断(第一部分的副部和结束部)。这部分表现了梁祝“同窗共读”的快乐和依依惜别的情景。音乐欢快活泼,深情优美,以2/4拍为主。教师旨在让幼儿体会音乐愉快的情绪,同时初步了解2/4拍音乐的节奏。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两丛为一组的花丛,曲子在2/4拍的小节上时教师手上的蝴蝶随着音乐在花丛上飞舞。这一动作,实际上把音乐的内容故事化了,小朋友们明白这个音乐讲的是蝴蝶的故事,同时把2/4拍这个抽象的具体化到蝴蝶的活动。这样不仅帮助幼儿感受歌曲也初步有了节拍的概念。所以,教师在帮助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时,要善于利用各种“道具”,它们不仅能让课堂变得生动,而且还是让教学变得有效的“法宝”。
3.调动幼儿全身心参与音乐欣赏活动。在一堂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欣赏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野蜂飞舞》,这首乐曲生动地描绘了野蜂振翅疾飞、袭击两个坏人的情景。放完音乐教师就让幼儿以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一位小朋友在一张纸上画了几个旋转的圈圈,这旋转的圈圈,与曲中上下翻滚的音乐相呼应,好像画出了音乐的轨迹,不正描述了森林里一窝野蜂在人们头顶上盘旋的风景吗?另外一位小朋友用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他只简单说一句:“我觉得好痒,好像被蚊子追着咬。”这位小朋友表达出来的更是身临其境的感受。参与是教育活动的永恒意义,幼儿全身心参与是获得知识和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学活动评价的标准。而鼓励幼儿全身心参与,是给他们自由选择合适他们的手段去表达和理解音乐。同时让幼儿全面感受和表达对音乐的想法,超出了理解的范围,是把想像力化成创造力的过程,对幼儿来说更是一个有意义的体验和过程。
4.把音乐欣赏寓于游戏中。游戏是儿童生活和学习的方式。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欣赏的趣味性,能让他们对音乐保持浓厚兴趣,而对于教师来说,赋予音乐教育于趣味性是对儿童天性和个体差异的充分尊重,是满足幼儿需要快乐的情感生活需要。小班幼儿对音乐活动《走路》乐此不疲,百玩不厌。教师用钢琴伴奏,借助音高、速度和跳跃等弹奏出几种动物走路的不同,然后幼儿就转成圈子模仿动物。跟随着音乐,幼儿在模仿中获得满足,情绪全放开了,音乐结束的时候还处于愉快中。同时在这个过程,幼儿不是也感受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了吗?所以在这个音乐游戏中,幼儿既获得了趣味又得到了知识。
总之,在儿童早期教育中,让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是发展他们创造力和培养丰富感情的珍贵礼物,教师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应该对活动计划和方案多思考,以期获得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