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课堂提问的妙用

作者:李艳秋




  要使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善思、勤想”,积极探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提问就一定要讲究艺术性。
  
  1.提问要明确、有针对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重难点,通过问题的切入,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感知的对象。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清楚、明确、有针对性,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1/3后,如果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学生只能回答:两个都是真分数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 “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2.提问要有趣、新颖。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自觉投入学习。同样一个问题,如果平平淡淡地提出,既不新颖又不奇特,那么就不可能吸引学生。相反,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多花一点心思,比如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利用多媒体辅助等,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动脑思考。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感知“圆”,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几只猴子骑着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等轮子的自行车赛跑的情景。开始让学生猜测:“谁跑最快?”然后多媒体演示赛跑过程。结束时,教师又提问:“为何骑圆形轮子的猴子跑第一?”“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做成圆形的?”等问题。学生情绪高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萌发出一种“自我需要”的强烈求知欲,回答这样的问题积极性就会很高,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3.提问要有启发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问题的提出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的过程,要强调学生说明怎样分析理解的道理。提问启发,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如:在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首先想想生活中什么形状和正方形最接近?它的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接着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何去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几个问题带有较强的启发性,所以学生基本上能够完整的讲述探究的过程。提问启发,重在“善诱”、“博喻”,启发学生心志,培养其思维。
  
  4.提问要把握时机。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课堂提问选择时机很重要。首先,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其次,教学视角也是课堂提问时机选择的重要依据。一般是: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关键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疑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精华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矛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深奥处时。再次,教学进程也是把握时机的决策因素。教师可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而灵活选择提问的时机。
  
  5.提问要有“度”。教师的提问设计要考虑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难易适中。问题太易,没有思考价值,调动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问题太难使学生无从捉摸,百思不得其解,难以回答,达不到提问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进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定问题的难易,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深浅不同,或者说同一问题在智力不同的学生身上产生了不同的训练效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6.提问要因人施问。提问是为了启发思维,完成教学目标。因此,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触动,是提问有效与否的一个标准。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差异的层次性。这样,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动,让每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思考的积极性。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应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处外,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对破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此外,还可鼓励学生对于同一问题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答案,集思广益,可拓宽学生思维。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教师只有认真钻研,适时把握时机,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提出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艺术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