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异化”现象及应对策略

作者:曾令英




  摘要 多媒体教学在追求动态、直观、快速、高效的过程中,其硬件设备(部分)代替教师,异化了交往的人性特征;其课件制作的不规范和粗糙性拆除了师生思想会合平台,异化了交往过程;其教学任务和程序的既定性增强师生交往的工具性价值而淹没了目的性价值,异化了交往目标。要回归到师生正常的交往状态,多媒体教学中应正确处理主体与辅助手段、课件形式与内容、目标与过程几方面关系。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师生交往 异化 应对策略
  
  一、多媒体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异化现象
  
  师生交往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交往,决定着其他交往的实现和教学的最终结果。但是,以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投影仪等硬件设备为平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展的融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在追求教学的生动、动态、直观、快速、高效等特性时,也迫使教学中教师、学生相互关系发生变化,给正常的师生交往造成了阻隔。
  
  1.多媒体教学仪器设备对教师的替代异化了师生交往的人性特征
  人际交往的主体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多媒体教学仪器设备在教学中却(部分)代替教师,使教师改变甚至丧失了一些人的特征。本应站在台前的教师坐在了电脑后面,本应有声有色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变成了点击鼠标、翻动屏幕、播放课件的机械动作,本应充满智慧、思想、人格魅力与情趣的教育变成了枯燥无味、冷冰冰的强制灌输机器。而学生整堂课听到的是“播音员”的播音,看到的是“放映员”机械的动作和冷冰冰的大屏幕,扮演着被动地跟随屏幕的翻转节奏的看客。教师与学生交往变成或部分变成“机器与学生的交往”,师生之间没有人际之间的对话、肢体和表情交流动作,教师关注自身展示课件的操作而不关注学生的反应,学生关注屏幕而关注不到教师的神与情,所以也就没有相互的接纳。教师富有人情味的言谈举止被敲键盘、动鼠标代替,丧失了对学生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学生很难从这样的教师那儿获得感性、知性和理性的体悟,更达不到完善自身的交往效果。
  
  2.多媒体课件的不规范性和粗糙异化了师生交往过程
  交往过程是一种不断寻找共识或共视的过程,那么共通的前提是双方要相遇。目前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件承载要传递的信息,学生在课件中领略教师的思想信息,课件是师生交往的思想的相遇点。但课件能否给予学生教育影响,取决于学生能否通过感知课件去体会课件创造者的思想、情感与精神。目前,各学科可利用的现成的课件数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多数教师都要亲自制作。由于教学管理部门对课件制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学校也没有一套课件制作和引进的管理制度,教师们往往凭自己主观意愿制作,不规范的课件随处可见。同时,个人制作课件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基本上由教师自己负担,制作者往往草草了事,导致有的课件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提炼,大量堆砌教科书内容,重点不突出;有的课件只注重知识的传递,没有发挥多媒体交互性的功效,用幻灯片式的屏幕放映代替原来的板书,缺少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思维共鸣的场景和能触发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构建的解析性的演示动画;有的课件制作效果不好,比如过度强调形式,追求视听效果,在实际授课中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粗糙和不规范的课件既不能把教师要传递的深层信息充分表达出来,又不能让学生顺利地由感知进入到信息内部获得理性感悟,无异于在师生中间架出一道鸿沟,使双方思想天各一方。
  
  3.多媒体教学程序和任务的既定性异化了师生交往的目的性价值
  教师使用预先准备好的课件教学,教学过程变成了依葫芦画瓢、按部就班地完成某种既定程序的过程。受版面及内容的限制,教师会压缩或不用花时较长的案例教学或讨论法提供学生思考的机会,而主要是操作机器,把做好的课件演示一遍,读一遍,充当放映员和播音员。由于减少了板书时间,教师讲课的节奏明显加快,“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时内容一般是传统教学内容的2倍”,而学生的思维节奏和接受速度并不能同步加快,造成学生目不暇接,听与记顾此失彼,影响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更没时间进行分析、整合和储存。师生均束缚于既定的教学程序和任务,交往的工具性价值淹没了目的性价值,当学生疑难问题越积越多时,课堂学习兴趣就会下降,师生交往距离越来越远,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走向师生正常交往的教育策略
  
  为了有效地增进交往,我们在积极运用多媒体手段时需要充分认识并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教学主体与辅助手段的关系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其他非人因素之一的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手段,只能作为非主体被人主动、创造性地加工运用,它只能辅助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不能代替教师开展整个教学活动。教师如果完全依靠计算机程序完成教学任务,把复杂的教学过程简化成计算机操作程序,退化必须掌握的教学手段与技巧,把自己变成机器的演示者或控制者,全然不知或不顾学生的反应。实际上是把原来的“黑板+粉笔”变成现在的“鼠标+演示屏”,由“人灌”变为“机灌”,根本不能脱离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所以,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同样扮演着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的倡导者、课堂的组织者角色,同样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既要研究学生个体和社会学习行为,选用符合学生特点的方法,选择和创设能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能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只是情境,还要解决教学媒体或技术带来的在空间、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问题,以及如何使用多媒体技术做好交互,合理组织人性化与个性化的教学等问题。
  
  2.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是内容和形式有机整合的产物,不要认为课件只是板书的简单替代物,也不要以为课件中运用的媒体种类越多越好,声音、图像的动感效果越强越好。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决定了课件的制作必须因课程和内容而异,切忌为了运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造成喧宾夺主,形式掩盖内容的恶果。作为课件的设计者,教师必须善于整合各种教学信息,一是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准确理解信息技术内涵,根据各种媒体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组合和运用图、文、声、像、影等要素,有次序、有步骤地展示和表达教学信息,控制教学过程的信息传递。二是在把握本学科的教学目标、难点与重点的基础上,敏锐捕捉课堂中动态的信息,并审视到社会生活对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影响,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个性,对各种教学素材或课程元素进行科学、独到的设计与组织。
  
  3.过程与目标的关系
  既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处于教育过程的,是单一的、固定的和静态的;教育过程则时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它总是复杂的。交往属于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交往。所以,应加强目标的自由度与灵活性,把目标化为可变的、暂时的、开放性的参照点纳入过程之中,让变来适应变,让交往能在过程之中按照其应有的方式与方向深入。预先的目标只能引导交往,不能也不应该控制交往。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计划性应保持一定的限度,随时保持捕捉新信息的敏锐性和应对新问题的教育机智,运用多媒体和计算机模拟对教学情景进行再设计,不断营造一种良好的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合作交流环境和教学氛围,师生在其中才能共同感悟、共同体验、共同发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交往目的。